《紐約時報》:中共揮不去天安門的冤魂 趙紫陽與天安門學運就像兩個追趕中共統治者的控訴冤魂

《紐約時報》1月23日北京報導,就像當初把天安門學生民主運動定義為『反革命暴動』反而提升了該運動在年長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如今欲根除人們對趙紫陽的記憶,也只會更助長趙在同僚、中國知識份子、新聞工作者、海外異議人士、港臺國會議員、甚至白宮立法者之間的聲望。

趙去世時,中國外交部發表一份簡短聲明,譴責其為『黨分裂者』。然而大量支持者的電郵頌文傳至海外諸多網站以及媒體辦公室,稱他為中國經濟改革者、主張政治革新的遠見者、以及反暴力者。白宮稱他為『道德勇氣者』。

中共從一開始即在改寫天安門民主運動的歷史以面對政府處置正當性的質疑。例如事後罷黜趙紫陽並予以終生軟禁。中共也嚴厲控制學生。今天的學生對六四僅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也幾乎不認識趙紫陽。

雖然如此,但隨著當時趙與鄧小平之間的衝突、以及其在軟禁期間拒絕認罪與乞憐的消息逐漸曝光後,趙的光環仍在中國社會的另一層面中閃耀。

即使趙曾因說過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來自鄧小平而被讚揚,以及學運領袖王丹與吾爾開希說他是在黨內奪權失敗後才轉而支持學運的訴求,但這些皆是事件的灰色地帶。實際上是黨拋棄了趙,而反對陣營迎接了他,因而使他難有反對者的標誌。

並不是異議者要顛覆中國政府--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共同的平臺。而是趙與天安門學運就像兩個追趕統治者的控訴冤魂,而中共無力驅逐他們。

在反對者可以實際任意揮灑的年代,中共可能無法強制灌輸自己對史實的說法。 這一代的學生也許不知道六四,但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可能會知道。

如同1989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的吳稼祥所說,天安門事件就像一個巨大的彈簧,中共一直強力壓下它。但如今變得愈來愈困難,也使中共疲累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