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尊重趙紫陽

趙紫陽的與世長辭,全世界都在看大陸的中國人會有怎樣的反應。從低調處理的手法來看,中國政府對激化社會矛盾、激起民主訴求的擔心是顯而易見的,正面臨一個尷尬棘手的局面。

  斯人已逝,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隨之而來的悲情,卻可能醞釀或導致更大悲情的爆發。周恩來、胡耀邦去世引發的事件,都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但這畢竟不是常態,也不是一個成熟社會的表徵。一人興邦、一喪毀國,都是人治社會、集權體系的產物。以此觀之,中國政府小心翼翼的態度又可以理解。

  但是,人們仍有理由審視中國如何給予一個為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領導人應有的尊重,而不是唯政治化的輕描淡寫。官方新華社以短短54字的簡訊,就向世人宣告了曾經擔任七年總理、兩年中共總書記的重要政治人物的去世,連新聞聯播都「擠」不進去,區區「同志」兩字,何以擔當得起其中的歲月蹉跎?

  對於共產黨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用共產黨理論中的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功過兩分,不要一筆抹殺,或者為尊者諱。更何況,政治分歧、功過是非不應該抹殺對職位制度化的尊重,相反,對趙紫陽開始制度化的尊重,亦有利於化解政治分歧,橋歸橋,路歸路,回歸制度的根本。

  當然,中國是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家,任何的本性行為,都會引起政治解讀。就像探望病中的老人、參加追悼會,很多政治人物會當作避之不及的政治毒藥。但是,為什麼不能當成是對人的基本尊重呢?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自己,誰能確保自己以後不會殊途同歸?

  政治是一時的,歷史是永遠的。誰都會有老去的一日,權只能傾一時。為不論結局如何的國家領導人建立制度化的尊重,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早報網

本文留言

作者周兆呈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