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負擔影響創作 少年為著「教育史」出走

)一名正在上初一的13歲少年浩浩(化名),給父母留下一封「因繁重的課業負擔,影響自己著作《中國教育史述論稿》」的信後,離家出走,一天一夜不見蹤影。昨日,家住西安市高新區的浩浩父母心急如焚地來到本報,表示:「只要孩子回來,退學都行!」

  吃驚:兒子留「泮宮絕筆」棄家

  據浩浩母親講,12月15日上午,她在孩子書桌上發現一個小紙筒,上面寫著「泮(pan)宮(註:古人將考中秀才、有進入諸侯之學資格者稱之為「入泮」 或「游泮」,古代的學校也稱「泮宮」)絕筆」。「當時『絕』字被遮住了,我沒看清楚,」她說,「浩浩平時經常將自己寫的東西以這種方式給我看,我因急著上班,心想晚上回來再看也不遲,就沒打開看。」中午下班回家,浩浩的班主任突然打電話問孩子怎麼沒來上學,她心裏一沉,突然想起兒子寫的那封信,打開一看才意識到兒子已經離家出走了。

  昨日中午,記者看到了浩浩留給媽媽的這封信。信是用毛筆寫的,字從右起豎排而寫,文字洋洋灑灑,還蓋了印章。信上寫道:「今日中國之教育為世界弊。扼殺學生精與思尤甚,余不諳(堪)其苦欲撰《中國教育史述論稿》一書,然至今已三週矣,僅作一序與一無觀(關)宏旨之導論,究其因皆為課業繁縟之過也。余決心已定,棄家而漂泊,以求早日完書而已矣。……陳公寅恪於戰亂顛沛漂泊之時、疾病之中撰《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今余亦仿效先生之精神……」

  博學:對國學史書尤感興趣

  據浩浩母親介紹,他們夫妻倆都是搞機械配件生產銷售的,但孩子從小就喜歡看書,尤其對國學、歷史方面的書籍更感興趣。夫妻倆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需要什麼書就買什麼書。孩子對王國維、陳寅恪、馮友蘭等國學大師尤其崇拜,仿效這些大師寫了不少古體文章,他的思想超越了同年齡段的其他孩子,他談論的東西大人都很難理解,更別說和同齡人交流了。在學校,浩浩的學習成績優異,上次考試還在班級前10名,同學們都覺得浩浩很博學。

  承諾:只要回來 退學都行

  兒子離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當晚便多方尋找孩子。昨日孩子母親也為兒子寫了一封信,希望兒子看到後能盡快回家:「媽媽的好兒子,你留給媽的信,媽看了很吃驚,你有此想法為什麼不給爸媽說呢?爸媽絕不會強迫你去做一些你不願意的事,比(畢)竟兒子的健康、快樂要比一紙文憑重要得多。你是一個有思想、有深度、不同凡響的孩子,我們為你驕傲。爸媽也知道有韓寒之類的學生,你大概也屬同類吧!你想退學在家專心著書,爸媽都同意,只要你回來,我們去給你辦手續。你在外既無法專心著書,又要為一日三餐費心,更無法查找著書所用的資料,只要你回來,媽媽協助你著書,照料你的起居,幫你查資料,使你能夠專心著書,好嗎?媽媽急切盼望你能看到這封信,請給媽媽回個電話好嗎?」

  據瞭解,浩浩離家出走時,身上只帶了一些換洗的衣服,身穿黑色休閑服,腳穿紅色網面運動鞋。希望見到浩浩的人能與本報聯繫,幫助浩浩的父母盡快找到孩子。

(華商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