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象:美國的「落後」與「先進」

[出國在線]木質電線桿在夏威夷隨處可見,甚至在華盛頓的許多地方,也沒有完成電線「入地」工程,老式木電桿依然在執行任務。一些我們認為「落後」的東西,在美國仍然大行其道.

初到夏威夷,跟王姓女導遊討論電話卡的問題,她竟然說「美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

  這樣的評價,大大出乎我的想像。本人小時候對美國的印象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那裡的勞動人民正在受苦受難。及至改革開放,我們從各種渠道得到的美國印象是,經濟發達、科技先進,處處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國彷彿成了當今世界「先進」的代名詞。

  剛一踏上美國的土地,就得到一個「美國落後論」,不免有些驚訝,但仔細觀察,也不是全無道理。在美國,我們很少見到嶄新的建築,也沒有處處施工的景象。除了紐約曼哈頓地區以外,許多地方少見高樓大廈,就連首都華盛頓,也鮮有10層以上的建築。貴為美國總統居住的白宮,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雄偉,被導遊戲稱為「白色的房子」,能不能比得上我國沿海地區個別鄉鎮的辦公樓也未可知。

  一些我們認為「落後」的東西,在美國仍然大行其道。木質電線桿在夏威夷隨處可見,木製橫擔,幾十年前的瓷頭,架著好幾排電線。甚至在華盛頓的許多地方,也沒有完成電線「入地」工程,老式木電桿依然在執行任務。房間的電視機款式至少比我們落後10年,導遊使用的手機也不是最新款。在舊金山, 1873年設計的木製纜車還在運營。與欣欣向榮的中國相比,與我們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美國的「落後」隨處可見。

  如果單從這些外表就得出「美國落後」的結論,實在是有失偏頗。美國的「落後」,正是來源於它的「先進」。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就出現了102層高的帝國「大廈」,1280米長的金門大橋。在50年代,美國就完成了它的高速公路網路,幾乎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公路相通。早在100多年以前,就有了佔地8500英畝的斯坦福大學。如果用上述幾個年代,來考察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世界,還能得出美國 「落後」的結論嗎?

  美國的「落後」,還因為它絕不輕易改變「落後」。曼哈頓地區高樓林立、道路狹窄,但他們沒有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搞「寬馬路」「大廣場」。許多城市的道路並不寬敞,但他們也沒有「拆遷改造」。華盛頓的基本城市格局,還保留著200多年前的設計思路。

  因為:一,房地產屬於私人所有,「神聖不可侵犯」,包括政府也不能隨便徵用;二,政府的資金來自「納稅人」,動用起來也非常不易。即便出現一位急於「改變城市面貌」的市長,他一不能動地,二不能動錢,只能任由城市面貌「落後」下去,使得美國雖然不算太長的歷史建築和城市格局得以保留。

  美國的「落後」,與它的實用主義很有關係。該奢華的地方,極盡奢華,該節省的地方盡量節省。進入曼哈頓島的6條隧道,早上4條入城,2條出城,下午反之,6車道發揮了8車道的作用。我們住過的酒店,大堂都比較簡單,房間卻相對寬敞。好萊塢的多層停車場,停什麼車,高度剛剛好,車子開上去,還以為高度不夠捏著一把汗。

  我們看到的美國高速公路,有的雙向多達14條車道,有的只有4車道,還有的剛夠兩輛車相向駛過。但在寬闊處未見道路閑置,狹窄處車流依然順暢,感覺美國的高速公路是一個不緊不慢、運行自如的網路系統。

  及至訪問美國交通部,才得出結論。美國高速公路建設,有一套完備的論證制度。什麼樣的路由哪一級政府負責,由什麼樣的組織調查論證,什麼規模,誰來投資,環保評價等等工作都做在前面。更多地講究「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先進」。

  美國的「落後」在外表,「先進」在細節。透過外表,深入觀察,我們才能體會到美國的先進。這裡只舉「人流」和「物流」兩個例子。、、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我們看到了無縫對接的擺渡車。車體本身就是一個房間,一頭連著候機樓的門,當我們進入這個房間的時候,其實已經上了車。等車開過去,另一頭與另一個門已經實現了無縫對接。在舊金山的伊麗沙白港儲運公司,我們看到了與倉庫無縫對接的集裝箱。集裝箱可以直接與倉庫對接,倉庫的小型叉車可以進入集裝箱去裝卸貨物。產品從工廠下線,到商店銷售實現「一貫化」運輸,大大節約了物流費用,加快了物流速度。

  當然,我們走馬觀花,看到的東西十分有限,難免以偏蓋全。但通過這次美國之行,對「先進」與「落後」有了新的理解,對那種動不動就追求「最大」、「最好」、「最先進」的想法,也有了不同看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