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越來越薄 談談北京的「缺乏人情味」

我從馬來西亞到北京留學至今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北京近幾年來的進步與各方面的發展,令我驚嘆。尤其是成功加入WTO、成功爭取2008奧運主辦權、接二連三主辦世界級選美賽、大量外企的投資等等。北京市容越來越乾淨,而交通越來越方便。
對我這個「黃皮膚」的異客而言,有幸見證北京這一切的變化,很難得。但是人心和素質的變化,與外表光鮮卻是兩回事。

胡先生說新加坡小販中心的食攤老闆對多次光顧的顧客依然表現冷淡,而在中國館子的老闆很快就與顧客熟絡。首先,我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中國什麼地方,畢竟中國地大,每個省市的民俗風情不同。

我在北京的館子裡很少看到老闆出來招呼客人,即使有時因為飯菜的問題想找經理,服務員也會說「經理不在」。偶爾同學聚餐,坐的是包間,但點的菜都是家常菜,服務員馬上就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上個米飯都要左催右等,最後等到了米飯,卻是涼的。

在北京的巴士和地鐵上,我也沒見有人會讓位給老人,即便都貼滿標籤寫著「請把位子優先讓給老、幼、病、殘、孕」。我父親67歲,來北京旅遊的時候,我也帶他坐了幾次北京公交車,好幾次都沒有人讓位。同車廂裡,有不止他一個老人家,有的甚至比他年紀更大。

重陽節當天,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特別關注》節目中,記者就此明查暗訪。個別老人家在受訪時,竟都不約而同說,「年輕人比較累嘛!」

乘坐電梯時,我樂於幫別人按開門鍵。但是每次當我幫別人按完後,他就不理我了,連一句沒有笑容的「Thank you」都沒有。不過還好,他們沒有把我當電梯小姐,因為這裡的電梯小姐或先生都是坐著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