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林丹汗。四個人各自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團的利益,參與了那場空前慘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禎帝煤山自縊,時年34歲;李自成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他們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
皇太極成為最大的贏家絕非偶然,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顯然比對手要「計高一籌」。
文治
革弊圖新的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調劑滿漢。皇太極即位之後,對漢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對漢官: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任範文程做內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對漢儒: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殺過多,有「隱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的奴僕。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生員進行考試。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出」,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
族名滿洲,建號大清。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另一件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皇太極改國號、稱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僅是滿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漢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國臣民的皇帝。
「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隨著後金的發展,皇太極改革並完善政權機構。一是,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又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並坐制,改為皇太極「南面獨坐」,強化君主極權;二是,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設立八旗漢軍,以管理漢軍及其眷屬的軍、政、民等事宜,並擴編八旗蒙古,加強對蒙古的統轄;三是,創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稱理藩院),以專門處理民族事務;四是,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造紅衣炮。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從此,滿洲終於有了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重型新兵種--炮兵。從此,清軍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衣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這樣,皇太極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皇太極死後被謚為「文皇帝」,這個「文」字恰恰說明他一生文治功業的特徵。
武功
東、北、西、南,四處出兵
向東出兵,兩征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國王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朝王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還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也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向北用兵,征撫索倫。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地域。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居住在精奇裡江(今結雅河)多科屯。皇太極將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瀋陽朝貢,表示歸順。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討博穆博果爾。雙方在黑龍江上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博穆博果爾率余部北逃。皇太極採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截其逃路,將率眾逃到齊洛臺(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爾擒獲。皇太極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於清朝。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明清之際,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到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到興安嶺。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驚惶失措,星夜逃遁。此後,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皇太極向明朝用兵,先後取得大凌河之戰和松錦之戰的勝利,並五次向關內用兵。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統大軍,蹂躪宣府、大同一帶;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佔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到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多爾袞轉戰2000餘里,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縣,獲人、畜46萬;第五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率軍入關,橫掃山東一帶,俘獲人口36萬、牲畜32萬餘頭。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州,陷落濟南,皇太極之膽識、之氣魄、之謀略令人稱奇。但他多次派兵入塞,屠城、殺戮、焚燬、搶掠,卻是兵略中之最下者。
謀略
長於心計 計謀多多
精心謀劃,繼承汗位。努爾哈赤死後,汗位之爭,非常慘烈。當時在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此外,還有多爾袞、多鐸。當時的形勢是: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這種人,名聲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權,各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機關。
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是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當時37歲,正值盛年,丰姿美艷。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當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多爾袞、多鐸兄弟也有資格同皇太極爭奪皇位。要削弱多爾袞、多鐸的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大妃。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的威逼下,她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汗位。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汗位爭奪中處於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議商,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岳話、薩哈磷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說:「這是我的夙願!」這樣,父子三人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於朝。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產生爭議就取得共識。皇太極經過長達15年的精心謀劃,終於登上汗位。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併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而後,皇太極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脅服大貝勒代善,終於「南面獨坐」,穩固了權力。
一後四妃,籠絡蒙古。皇太極在盛京立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屬於蒙古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皇太極娶異族的「一後四妃」,主要是出於籠絡蒙古的政治考慮。
皇太極為了聯絡蒙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額哲,命濟爾哈朗娶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為福晉,長子豪格及長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別同察哈爾部聯姻,從而構成錯綜複雜的姻盟。
松錦用兵,精於謀略。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極開始在遼西同明軍進行決戰。清軍圍困錦州,明守將祖大壽告急。崇禎帝派洪承疇為總督,率13萬步騎、4萬馬騎,解錦州之圍。洪總督採取「步步為營,且戰且守,待敵自困,一戰解圍」的兵略,於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進軍至松山。兩軍初戰,「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敗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帶病急援。晝夜兼行250餘公里,趕到松山。他部署:埋下伏兵,斷敵退路;襲劫積粟,斷敵糧道;高橋設伏,擊敵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清太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