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荒蕪」迫近京城白領

九月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今年的重陽節這一天,一項有關於老年人的調查在北京白領中展開。然而調查結果卻並不容樂觀:三成以上的京城白領記不起父母的生日,七成以上的白領一年中最多隻回五次家,九成以上的白領不願意與父母同住,能夠真正理解「孝道」一詞含義的白領越來越少,中國年輕一代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面對如此沈重的現實,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年輕一代與家庭、與父母的距離拉大呢?事實上,原因就在人們的身邊。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閑暇時間越來越少;父母對兒女的要求隨著社會速度的加快、競爭的加劇而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年輕一代責任心的迷失也是導致拉大與父母距離的重要原因。

「工作忙碌讓我顧不上自己,別說父母」

  王宇說如果不是因為公司停電兩個小時,他是絕對沒有時間接受記者採訪的。「我知道那天是重陽節,那天早上開車出門時聽到收音機裡播了。」王宇說當時確實想起來給老家的父母打個電話的,只是開著車,實在不方便,等到了公司一忙開了就忘記了。

  「我實在是太忙了,原來倒是常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可是隨著公司要做的工作增加,時間越來越少,確實沒有時間想起父母了。」能夠看出來,王宇對父母有著很深的愧意。然而這份慚愧也深深地埋在他的心裏了。

  王宇是山西大同人,現在是北京一家德國裝飾設計公司的首席設計師。因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出色,去年王宇被公司提升為首席設計師,事業的成功帶給王宇很多的榮耀,短短几年之內,王宇買了房、買了車,並且享受著高薪。

  然而事業的成功也讓王宇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空閑時間。騰不出時間好好睡上一覺,也騰不出時間看書、看電視,而回家看望年事已高的父母更成了一種奢望。

  事實上,工作的忙碌是年輕的白領們疏遠父母最主要的原因。超強超大的工作負荷讓多數白領們可以閑下來的時間幾乎少得可憐,「朝九晚五」在他們身上變成了「朝九晚十」甚至「朝九晚十一、十二」,吃飯睡覺的時間有時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奢侈,至於相隔千里之外的父母,能夠想起他們的時間便幾乎沒有了……

  像王宇一樣,北京有一大批的年輕白領們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關心父母,「毫不誇張的說,我要是一忙起來,連自己是誰都快想不起來了,真的是沒有時間想起父母……」這些年輕的白領們天天出入於北京高檔的寫字樓裡,忙碌的工作讓他們臉上始終看不到一絲輕鬆和笑意,他們既沒有時間關心自己,也沒時間關心父母。

「科技這麼發達,關心父母的方式很多」

  「我一個星期往家打一次電話,隔幾天給父母發個簡訊,有時間還上網和爸爸聊會天。所以不用經常回家。」李佳慧是中關村軟體園一家公關公司的企宣主管,19歲那年考上大學到北京,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我倒認為,不一定天天和父母在一起就算是孝順,心裏常常想著父母,多給他們一些精神上的關心就夠了。現在的通訊設施這麼發達,打電話、發簡訊、發郵件都可以成為問候關心父母的方式。」

  李佳慧告訴記者,從去年春節到現在,她一直都沒有回老家。想家了或者父母想她了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我覺得這樣挺好的。電話裡可以報喜不報憂,省去了父母不少擔心。」李佳慧告訴記者,盡孝道的道理她也明白,只是回了家,家裡的事情父母也不會讓她伸手去幹,反而是一回去了,父母要處處照顧她,給父母添了不少的麻煩,「我常常把自己的近照給父母發過去,他們也把他們的照片發給我,這種交流方式既時尚,又方便,我覺得很好。其實如果你心裏有父母,關心父母,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表達你的關愛。這就是通訊發達的好處。」

  北京市老齡委工作人員小楊告訴記者,近年來,像小李這樣用先進的通訊方式和父母交流的年輕人還有很多。EMS可以第一時間將任何一種東西遞到父母面前,電子郵件可以把所有想說的話一秒鐘內就全部呈現在父母面前,比這些更直接的就是電話。許多年輕白領們為自己能夠享受到如此便捷的通訊而沾沾自喜。

「只要兒女好就足夠,我們需要的不多」

  「其實年輕的白領們和父母的距離拉大,
父母也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過分地寬容子女,生怕給子女添一點麻煩的父母越來越多,父母的『不忍』讓子女們更加忽視了對父母的孝道。」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恩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絕大多數的父母們鼓勵兒女們走出去,儘可能的不給兒女們添一點的麻煩。」

  臺主任還給記者講述了他眼所見的一件事情。幾天前,他去朝陽醫院取藥,看到一對白髮蒼蒼老夫妻相互攙扶著來看病,老頭兒是心臟病,老太太是高血壓,「起初我以為他們沒有兒女,但是後來才知道,他們有一個兒子開著一家大公司,家裡條件也很好。」臺主任說,他並不明白,兩位老人為什麼不讓兒子帶著來看病。這對老夫妻告訴他,兒子平時忙,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再說他們並不希望給兒子添任何麻煩,除非不得已。

  父母們的寬容和過度的「理解」讓年輕的子女們在不經意間已經遠離父母,「我好像從來沒有聽父母為他們自己對我提過什麼要求,即使是要求什麼,那也一定是為了我而不是為了他們。」許文華是一名網站編輯,「離家六七年了,父母似乎從來沒有讓我為他們做過什麼。倒是常常說,只要你在外面好就行了,我們並不需要什麼。」

現代人所理解的「責任」內容大大減少

  前一段時間,相關部門曾就「責任」問題面向100位青年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現代人所理解的「責任」內容僅為二十年前的五分之一。「現代的年輕人對『責任』的理解,更多是用物質來體現的。而二十年前則偏重於精神。」負責此次調查的全國婦聯工作人員李婭給記者簡單舉例說,「二十年前,年輕一代對父母的孝道多半會表現在為父母洗洗涮涮、為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而現在的年輕人們則更多的是為物質來體現自己的孝心。他們多數認為,給父母錢,給父母買東西,就是盡孝。事實上,這種理解是狹義的。」

  「現在除了給父母錢或者給他們寄點東西,沒有其它的表達方式了,離家這麼遠,肯定沒有時間守在他們身邊盡孝。」眾多接受記者採訪的年輕人們都這樣表示,「我們關心的話題父母並不瞭解,而父母們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又不懂,所以和父母之間的溝通相對少了,能夠做的也就是多給他們一些物質上的關心了。」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老齡化的國家,而且老年人的比例仍在上升。在這樣的前提下,老年人更需要年輕一代的關心、關愛和關注。」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程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多陪父母聊聊天,多為父母幹一些活兒,多陪他們吃頓飯,對於年輕一代來說並不是難事,但是這對於父母來說卻是莫大的欣慰。「這些小事在年輕一代看來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卻遠遠比得到兒女給的錢和禮物要高興得多。」

兩代人思維分歧生活差異成了最大障礙

  「一年前我曾把父母接來過,但是住了幾個月,父母最終還是無法適應這邊的生活,回老家了。」馮小姐告訴記者,一年前為了能夠好好地盡盡孝道,她把父母從西安老家接到北京她的家裡,然而父母僅僅住了不到三個月就回去了。原因很簡單,無法適應該女兒的生活。

  「我記得當時我和老公各忙各的工作,所以睡得特別晚,而父母早已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晚上我們影響他們睡覺,而早上他們早起又會吵到我們。」母親大清早起來就收拾屋子,做早餐,做了早飯一次又一次的叫我們起床吃飯,可是她卻不知道,能夠美美的睡上一覺,遠比讓我們吃頓早餐重要。有一天,母親把我叫煩了,我實在忍不住就吼了一聲「我不吃!」母親悄悄地退了出去,默不出聲了,而我再也無法睡著了,起床後發現母親的眼睛紅紅的。

  「除此之外,父母過習慣了老家節衣縮食的生活,看不慣我們大手大腳的花錢。有時候給她買點衣服,她總是心疼地抱怨好幾天,『浪費錢幹嘛……』」漸漸的,父母便住不下去了,最後還是回了老家。

  「這是因為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思想、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這也是年輕人與父母距離加大的一個原因。」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程勇解釋道。

千龍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