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臨10類潛在重大災害 專家呼籲建減災體系

通信信息系統發生差錯,建築結構日益老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作為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面臨著種種並未頻繁「現身」的「未來災害」。

  在昨日舉行的紀念國際減災日專家座談會上,各路學者紛紛指出,隨著各類新災種的出現,本市潛在的重大災害主要有10類,而盡快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則成為了與會者的共識。

  從目前的情況看,上海城市的總體抗災能力仍有待提高,減災研究力量也較為分散。為此,專家呼籲,本市應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其中包含應急聯動、減災協調、專家決策諮詢等三大系統,並對潛在重大災害的防治加速立法,積累數據,並建設包括災害信息、科技專家信息等內容的減災管理大型資料庫。

  保險專家萬忠明最後提出,災害與保險的關係極為密切,保險的理賠功能可以在災後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為了完善保險機制,本市甚至可考慮繪製「災害區劃圖」,指明不同區域發生自然災害的數量以及防災能力的強弱,這可以成為保險公司計算費率的重要依據。

  經過認定的10類潛在重大災害為:風災、水災、震災、火災、建築結構老化致災、地質災害、潛在城市環境災害、化學事故災害、通信信息災害、地下空間與淺埋生命線工程中的災害。

  風災同濟大學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有關專家表示,上海因地理條件和地形特點的影響,易受颱風、熱帶氣旋、龍捲風等侵襲。從1949年起,使本市遭受10億元以上經濟損失的風災達15次。而且,高樓的玻璃幕牆一般都有使用年限,一旦發生風災,老化的玻璃很可能「迎風落地」,危及行人安全。

  建築結構老化致災除了水災、火災等「老牌」災種外,一些平時看來「默默無聞」的災害也可能會成為上海的心腹大患。以建築結構老化致災為例,由於材料開裂、木結構腐朽等原因,建築承載能力會不斷減弱。在環境污染嚴重的城市裡,這一現象更快更嚴重。建築結構老化會在一些不利荷載作用下發生突然破裂並造成災害。例如美國每年因混凝土中鋼筋鏽蝕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美元,日本新幹線使用不到10年就出現大面積混凝土開裂等現象。

  地下空間與淺埋生命線工程中的災害

  地下空間的開發和淺埋生命線工程中的災害也值得引起重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火災和澇災是造成地下空間損失最大的兩種災害,這類災害的受害對象往往不是一個單體而是群體。

(新聞晨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