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老雲南孕育了日本人? 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2004-10-07 17: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提出「日本人的發源地在雲南」的假說。此後,在整個80年代乃至90年代,日本列島興起的「雲南熱」非但無衰減之勢,反而一陣緊似一陣。雲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紅土高原,怎麼突然間就成了孕育日本人祖先的洞天福地?怎麼轉眼就成了日本人的「祖先」?
一、日本列島 「雲南熱」風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又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鳥越憲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4年夏秋,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隊抵滇,隨行考察的有大約30餘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之,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捲到了頂峰。

在一陣陣「熱效應」的衝擊下,我國部分學者聞風而動,他們爭相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範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彞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展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諸族,究竟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彞族」之「彞族說」

「彞族說」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遇大風,倖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此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秦王室家庭屬羌戎。羌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彞族的祖先。「彞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彞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此看,彞族應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彞族說」而言,當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實並非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遊牧生活。在青海、西藏的廣大草原地帶,分布有「細石器遺址」,部分可能屬於仰韶文化範疇,距今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彞人的祖先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創造了足夠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在雲貴高原的彞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而「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則是距今800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謀猿人」,那是距今135萬年到170萬年間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陽曆」則是彞人祖先對世界天文、曆法的一大貢獻;再從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銅文化中,還有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彞族銅鼓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也曾經由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又到大洋州的巴布亞新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製作粗糙而後加工更為精美的各式銅鼓,珍藏於東京博物館。彞州大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的積澱,又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是,仍然沒有在血緣和人種諸方面,證明彞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彞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彞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彞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浬,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浬。這一傳播途徑,不管我們從當時或今天來看,比之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朝鮮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謂便捷之道。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如同哈尼、彞、壯、拉祜、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證。

三、「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說」

「哈尼族說」者認為:「在70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一般來講,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繫,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相聯繫。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為女性就不足為奇。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傳說中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印證。總之,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眾多的民族主要崇拜女神,這從古印度樹神(女性)雕像,從古希臘文化,從標誌出身血緣關係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早期姓氏中,我們既可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又可以從中瞭解到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西方不同民族對「女神」崇拜的共性。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族怎麼又都會崇拜「穀神」呢?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並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在印尼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種則是地威斯利女神的賞賜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壯、哈尼等等少數民族都有稻米崇拜,並相信稻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村寨在亡者出殯前,要在亡者腳前放一碗紅米飯,飯上置鴨蛋和雙筷供其享用。出殯中,本族本家少男縱列跪拜,八人棺木從其頭上抬過,並由長者邊撒穀子、紅米,邊「叫魂」。何以如此?在東方文化中,人們都相信稻米是女神所賜,既然它有靈魂,則可視為親戚而與之說話,那麼,撒出去的稻米就會將其親人的祈禱和祝願,轉告在天亡靈。

日本人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則以龍樹為神聖。龍樹即落葉喬木的大葉萬年青。哈尼山寨每村必有大龍樹,隆重的「祭龍」活動在各村的龍林裡舉行,當「祭龍」進入高潮時芒鑼大鼓轟響,銅炮槍聲大作,鞭炮迴盪遠山。哈尼族年年「祭龍」,定期「祭龍」,凡有重大事件,必定「祭龍」。由此看,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族和哈尼族之聖物。

四、「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之「傣族說」

「傣族說」都主要有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鑑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定論並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徵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類型,這一人種類型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干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現代也還有這種上門婚佔壓倒優勢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亞熱帶地區,干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干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干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如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描述當地哈尼族婚俗「貧則入贅多年,始得攜妻歸」。

五、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其實,「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彞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均是在日本人種起源的南來說」、「北來說」、「大陸說」等諸多觀點上發展起來的新說。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並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然而,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其不種稻穀而成不了日本人的「祖先」。於此反證之中,鳥越憲教授等又將調研、取證轉向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許多日本人類學專家紛至沓來,並分別提出了「彞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

但是,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更具遠見卓識。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裡,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筑波山一帶更甚。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彞、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臺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均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質,社會文化便促成外來諸種民族帶入的奇風異俗與當地民風民俗融合而形成今天的共有文化。因此,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著以雲南多種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族、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風。各民族文化在日本島展現著自己的特點,最終形成一種多元的複合文化。這一複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南部、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這一廣大的照葉森林帶之中產生和培育起來的。他以平原文化、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組合起來,當中既有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雲南楚雄彞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出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族的人種起源有種種假說,其目的絕然不是論理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先」,無外乎尋找出亞洲諸民族之間與日本民族存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文化現象,這與民間、民族中找「趙錢孫李」等血緣祖先的提法相去甚遠。但是,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人發展和借鑒了外國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將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拋棄,那麼,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就所剩無幾。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都在大量吸收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許多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都源於中國,因此,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都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係,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為什麼又要到中國南方以及雲南各少數民族中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所在。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