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醜」 漁民手腳潰爛

淮河部分支流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使沿途各地藏污閘門被迫打開。記者日前採訪中目睹了史無前例的一幕:5億多噸高指標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長的污水帶,「掃蕩」淮河中下游。同時,暴露出淮河治污的「十年之醜」。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1994年由國務院牽頭,涉及1.8億人口,歷時十年。投入數百億元。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治污法規、第一部流域治污規劃,都因淮河而誕生。7月16日到20日,支流沙潁河、渦河等上游降下暴雨,洪水頂托使原本藏於各種閘門之後的污染物被集中下泄,擁塞淮河干流三分之一河道。淮河水利委員會和環境監測部門監測發現,污水先頭部隊氨氮超標10到60倍。隨後是工業污染和其他污染。水體總量達5.4億噸,污水所到之處,魚蝦絕跡。蚌埠等沿淮城市自來水廠被迫停車。

  氨氮超標是生活污水所致。沿淮四省37個地級市159個縣市,生活污水處理按10年前制定的法規必須全部處理後排放。據瞭解,全流域建成污水處理廠不到應建的10%,建成廠實際運營量僅為能量的10%。即全流域污水處理率僅約1%。現生活污水佔淮河污染60%以上。

  本次污水團仍以工業污染物為主。浩淼的洪澤湖上,綠色水藻長出一層。7月26日,經數十億立方米湖水稀釋後進入長江水道,仍使未經意的漁民手腳潰爛。工業污染源治理是淮河治污重點,10年成效如何?記者看到環保、水利部門竟是截然相反的數據:主要污染物COD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為70萬噸,10年降低了約 50%,「逐年下降」;而隸屬水利部的淮河水資源管理局測定2003年排放量123萬噸,「快速反彈」,接近治理前水平。

  「河蚌死了,野鴨死了。魚蝦全死光了。10年治污,今又如此!「這是盱眙縣環保局局長胡愛華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北京青年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