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界黑幕:假論文 假髮表 假職稱
中國青年報近期連續報導了福建教育學院學報中學教育版原副主編張國鑾非法出版省內外多種學術刊物,用於有償刊登中小學教師論文的事實。擁有副編審職稱的張國鑾是個資深的雜誌編輯,按說對出版業的規矩並不陌生。那麼,是什麼使他走上非法出版之路而不可自拔呢?
張坦言,一是中小教師為評職稱發表論文的需求旺盛,二是自己賺錢的慾望強烈。
* 教師評職稱需要有論文刊物發表過
地方教育部門規定,教師評職稱需要在CN刊物上發表論文,而教育類期刊的容量相當有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張國鑾說,「作為一個職業編輯,老師們發表論文的苦楚我是比較瞭解,也比較理解的。有些地方把評職稱的論文分成正CN、副CN、增刊、省級彙編、縣級彙編、校級彙編等不同檔次,然後以微弱分差進行競爭。然而,就是這麼個微弱的分差,有些論文搏殺能力相對較弱的老師可能要用好幾年的工齡去換取。因此他們寧願花錢登論文,以便在職稱評定時佔據優勢」。
* 「套印」刊物 搞假髮表
受北方某假學術刊物的「啟發」,張發現教師們的強烈需求是賺錢的好機會。他曾想和省內一些冷門的學術刊物合作,以出增刊的形式爲教師們有償發表論文。「如果當初規規矩矩地做,就不會有今天的錯誤了。」張懊悔地說。
合作意味著利潤分成,可張想的是獨佔。於是,他先是「套印」省內的刊物,爾後是省外的刊物。「那些『套印』的期刊,居然讓那麼多的作者都能順利通過職稱評定,有人還因此評上特級,這個資訊對於那些摸不著門的作者是個喜訊,因此要求我幫忙發表的論文紛至□來,作者們認為反正去年都可以用,那麼今年 肯定沒問題,況且那些版面費也就算送給我的改稿費、茶水費,不值一提。」張國鑾向記者描述當時的心理狀態:「面對這些『費』,我的確恐慌過,但是作者們使用起來沒事,又都是他們之間相互托來托去的,彼此都信任。即使有問題,與編輯部都曾有口頭約稿的意向,到時補開個證明也許能混得過去」。
張出版論文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他本人也因此越來越出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有些仲介人把稿件組織過來,有些人慕名而來,我也就順水推舟地做了人情又收了錢,大家都高興。」張告訴記者,「其實,這是相互需求構造的一條畸型生物鏈,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生拉硬扯在一塊。
* 代筆炮製假論文
有些作者明知自己的論文很水,聽說有的刊物交了錢就可發表,等於找到一根救命稻草,怎麼會不謝天謝地呢?有些『熱心人』也當起了掮客與槍手,幫助那些實在整不出『論文』者操刀,拼拼湊湊,什麼關鍵字、摘要、參考文獻、中圖分類號一應俱全。整好了論文,就找地方發表,發表了就找人評審過關,整個『一條龍』服務。」
更有甚者,為了應付迫在眉睫的職稱評審,有的人乾脆將現成的刊物拿來進行「外科手術」。張舉例說,將正規出版的CN刊物目錄、正文拆下,換上有自己姓名的論文,這種把戲更難識破。
* 三假一條龍服務暴露教育界黑暗
作爲一個為教師評職稱提供有償「服務」的「過來人」,張國鑾深知這些論文是如何出籠的,又是如何騙過職稱評審委員會的。「那些鄉村教師,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他們能正常完成教學任務已屬不易,讓他們撰寫論文找門路發表簡直是勉爲其難。」張認為,要是教師的職稱評定能換一種標準,注重教學業績、講課成效,而不以論文定終身,那麼假學術期刊就不至於氾濫成災。
張國鑾在給記者的一封題為「不必掩飾」的電子郵件中提出了若干發人深省的問題:「從假CN刊物、假CN論文到正CN刊物假論文調包,再到論文槍手、論文掮客,這其中瀋積著多少『假』,派生了幾多謀生職業,養活了多少人,又滋潤著多少人?這陳年陋習何以難改?這陋習並不是造假者的專利,許多人也早有所聞,為何沒人吭一聲?打擊造假有法可依,而這麼多的『假』竟然這麼長時間『蒙』著管理者,這到底是為什麼?」(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