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類含冤數百年 科學家發現人類才是黑死病禍首
黑死病流行堪稱歐洲史上最恐怖事件,人們都認為這場疾病是由穿梭於歐洲城鄉間的鼠類傳播。但據東方早報報導,近期兩位英國教授通過對歐洲數百年來瘟疫的文獻記錄研究,得出新結論:傳播黑死病的真正罪魁禍首,是為找工作而遊蕩於各社區間的旅行者,這些流浪者往往沒有意識自己已染上了這種可怖的病毒。1348年,黑死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這場猖獗了3個世紀的瘟疫,先後奪去2500萬餘人的生命。
社會歷史學家蘇.斯考特與退休動物學教授克里斯.鄧肯一起,通過對英國黑死病流行時期的教區記錄、遺囑和日記的文獻分析,整理出一套「英國黑死病史」。他們確信,黑死病並不是像傳統說法那樣,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淋巴腺鼠疫傳播,而是另一種高傳染性的致命病毒--出血瘟疫 (haemorrhagicplague)。
他們將研究結論寫在新書《黑死病回歸》中,認為20世紀的醫學研究嚴重誤解了黑死病的傳播源。
鄧肯和斯考特在對這些疾病文字資料的整理中發現了一個極為矛盾的部分:「在英格蘭坎布裡亞郡1538教區記錄中,我們對一位名叫安德魯.霍格森的外鄉人很感興趣。根據記錄,在他死後不久,該郡立刻有許多人死於黑死病,而在接下來的22天後卻又沒有任何死亡記錄。對於惡性傳染病來說,這樣長的時間間隔十分罕見。」
他們將人們相繼得病之間的時間差畫圖表示,發現黑死病的潛伏期大概為27天。儘管中世紀的歐洲交通極度不發達,但這樣長的潛伏期足以讓流浪者有足夠時間到達另一個城鎮,而他們在旅途中還未病發。這讓瘟疫的流行成為可能。
他們還在關於瘟疫的文字描述中發現,發病者的症狀首先是昏迷,然後嘔吐,最後是痛苦不已的全身腫脹--這更符合出血瘟疫的症狀,而不是淋巴腺鼠疫。
鄧肯堅信鼠類是「無辜」的。他指出,當時歐洲還沒有灰鼠存在,而當地的黑鼠並沒有在鄉間活動,同時對這種病毒也沒有任何免疫力,不足以造成傳播。另外他還指出,冬季時的低溫讓鼠背上的病毒根本無法生存。
中新網
- 關鍵字搜索:
-
鼠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