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暴漲的三大後果

我國從1989年開始實行大學收費制度,當時每學年學費是200元。1989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年收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1376元人民幣, 200元學費佔平均年收入的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費和其他學雜費開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計,供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佔年收入的50%左右。與其他國家(包括髮達和落後的)相比,這比例已經算很高,但還承受得起。十二年後,學費暴漲到5000到1萬不等,漲幅為25倍到50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是 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增長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十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

學費加上生活費等開支,供養一個大學生,平均每年支出為1萬2千元。等於夫妻兩人平均年收入。但是,做爹媽的自己也要吃飯活命呀。因此,學費暴漲後,家中出了一個大學生,而父母年收入只是全國平均水平,就難以承擔了。

加上高中也實行收費制度,稍微好點的高中,學費和大學一般甚至更高。這意味著,孩子進了高中,又順利考上大學的話,只有平均年收入的家庭,在長達7年的時間內,將處於負債狀態。而大多數家庭的收入就是平均年收入水平,甚至更低。

提出教育產業化的初衷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亮點,據一些所謂專家的測算,每個學生收費5千,200萬人頭,可以給大學直接帶來100億收入,間接可以帶動2400億的消費。我不知道他們這2400億的消費是怎麼算出來的。實際是,自從學費暴漲後,老百姓更不敢花錢,甚至小孩還沒有出世,就開始為他將來的教育存錢了。

因此學費暴漲的結果,不但沒有刺激消費,反而使消費萎縮。
學費暴漲的另一個嚴重後果,使廣大貧困家庭子弟更無出頭指望。通過考上大學來改變自己命運,幾乎是貧困家庭子弟唯一希望,現在掐斷了他們這唯一的希望,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美好更令人可愛嗎?

通過科舉考試,實現社會高低階層之間縱向流動,是中國幾千年的優良傳統,這傳統是有助於社會穩定的,可是學費暴漲,關閉了底層人向高層流動的途徑,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就被徹底破壞了。

自從大學學費暴漲後,大學生源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在實行收費制度之前,農業地區來的學生,在大學裡佔60%-70%,和農業人口在全國人口所佔的比例還比較接近,實行高額收費後,農業地區學生只佔30%左右了。如今的大學,已經成了富家子弟的樂園。這些從小不知民間疾苦的學生,將來當了官,政府機構都是由這樣的人把持,他們制訂的政策恐怕會更加脫離社會現實。

在高收費利益驅動之下,大學年年擴招,短短几年,招生人數就翻了一倍多,2003年招生規模已經達到655萬。只是為了賺錢的低質量擴招,大大降低了大學水準,由於擴張速度遠遠超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畢業即失業將成為3、4成大學生的必然命運。

幾年前,為大學高收費辯護的官員,振振有辭地喊道「誰得益,誰投資」,那麼畢業即失業,這投資不是成了泡沫投資嗎?為了得益的投資,結果成了泡沫,誰來負這個責任呢?讓投資者自己來負責,考大學就變成買股票了。問題在於大學是股票嗎?

除了中國,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純粹從商業賺錢的角度來看待高等教育。大學不是簡單的商品和消費的關係,大學辦得好,得益不僅僅是受教育者本人,而是全社會。這就像餵養嬰兒吃奶,如果做母親的對嬰兒喊道,誰得益誰投資,否則不給餵奶。那麼兒童保護機構一定會把這母親送到瘋人院去,另找人來餵養嬰兒。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最頑固的心態。學費暴漲,廣大家長只好在其他方面拚命節省,攢下錢來供養孩子讀大學。可想而知,含辛茹苦幾十年,換來的是畢業即失業,對大學生本人、對供養他的家庭,所帶來的打擊是多麼沈重!在這樣沈重打擊下,他們對我們這個社會對政府將產生怎樣的心情?

因此,高收費導致的大學生供過於求,將不是一個簡單的就業問題。

因此,大學學費暴漲所帶來的三大負面後果,消費萎縮還算是最輕微的後果。大學生源結構的改變、畢業即失業這兩個後果更為嚴重,對社會的影響也更為深遠。教育部門在高收費政策中賺了錢、發了財,可是負面後果卻會讓全社會來承擔。

當初制訂政策的時候,為什麼就不願多思考一下?為什麼就聽不進反對的聲音?

教育產業化口號最初斯坦福大學提出來的,本意是將大學的知識和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由此,斯坦福聯合周邊幾個大學創辦了矽谷,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作用。可是到了我們這裡,教育產業化卻變成了高收費。這種不思創業,只想撈現錢的習氣,不但鼓勵大學盲目擴招,而且賣文憑的風氣也頓時在全國蔓延開來,嚴重敗壞了大學的道德,使得大學日益腐敗。

這表明,涉及全民利益時,只從一個部門的利益出發、只從眼前利益出發來制訂政策是萬萬要不得的。

治理國家,治理社會,需要全局的、綜合的、長遠的眼光和頭腦。只顧眼前一時需要,沒有綜觀全局聯想將來的頭腦,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凱迪網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