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產量跌至危險水平

中國糧食問題專家昨天警告說,中國的糧食產量從1998年到2003年連續五年大幅下降,導致糧食庫存銳減,糧食生產「已經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因此,糧食產量今年必須增加。

  中國科學院前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昨天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主題報告會上指出,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5123億公斤,但此後連年下降,去年糧食產量僅為4307億公斤。而過去5年中國人口仍在持續增長,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十分嚴峻。

  1998年中國人均糧食411公斤,但去年人均糧食降到了333公斤,只相當於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過去5年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的下降速度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的。

  中國自1949年以來經歷過兩次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1年,也就是官方所說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時由於缺糧造成大批民眾餓死。

  而1998年以來,糧食產量經歷了第二次下降。李振聲強調,這次下降的幅度比第一次還大。

  但第二次下降並沒有像第一次那樣引起飢荒,這是因為兩次下降期間人均糧食擁有糧差別很大。1960年第一次下降期間,中國人均糧食只有217公斤,加上工業和播種用糧,糧食肯定不夠吃,飢荒自然不可避免。

  李振聲說,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從1960年代的200多公斤,到1980年代的300多公斤,再到1998年的400多公斤,用30多年的時間才邁上了兩個台階。但過去五年,「卻一下子回到20多年前,整整退回了一個台階,這必須引起各方的認真思考和認真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一名學者指出,自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後,中國高層認為已經過了糧食生產關,甚至公開表示,就是連續發生幾年大的災害,中國也不會出現糧食危機。

  糧食產量的上升導致糧價下跌,嚴重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很多地區勸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主要內容就是不種糧食,改種蔬菜或果樹等經濟效益更好的農產品。

  而高層對糧食問題的樂觀估計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國長期堅持的「以糧為綱」的觀念。很多地區大肆侵佔農田建設「經濟開發區」,還有一些地區盲目推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政策,導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銳減。

  李振聲說,糧食連年虧損意味著連年消耗糧食庫存。去年糧食虧損達到創記錄的500億公斤,導致庫存大幅減少。儘管從市面上看,糧食供應仍然充足,但糧食庫存「已經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

  他強調,中國今年必須增加糧食產量,遏制糧食持續減產的勢頭。糧食是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絕對不能大意。

  中國高層已經意識到糧食產量不足所孕育的危機。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發布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通過種糧增加收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