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70年代 活得像個胳膊肘

似乎是不經意之間,一批20世紀70年代,現在30歲上下的年輕人,逐漸跳上了潮頭,佔據了橋頭堡,成為了社會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分子),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他們也成為時下消費的中流砥柱。於是

有關「生於70年代」的話題被各路人馬炒得沸沸揚揚,房子是給「生於70年代」蓋的,車子是給「生於70年代」開的,就連手紙,「生於70年代」的都和其他年代不同。然而,這一切都有個前提,「三十而立」!

  不是嗎,現在連概念都是用錢堆出來的,「中產」、「BOBO」、「小資」,包括「生於70年代」本身哪個不是金光閃閃而又殺氣騰騰?捧給「生於70年代」的玫瑰身上的倒刺扎得這群三十出頭的人冷汗涔涔。

70年代,三十而栗

  按照孔子時代的理想版本來對照,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絕對是個失敗者,這個周遊列國、四處碰壁的老夫子竟然給後人扔下本《論語》做「人間指南」,要後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代又一代不甘平庸的人們用這把尺子暗暗衡量著自己,或志得意滿或一頭冷汗。時過境遷,「四十」往後已經沒人提了,只有「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