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齒孔的來歷和意義

來歷: 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是沒有齒孔的,出售時需要用剪刀一張一張地剪開。一天倫敦一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裡,把當天的新聞寫成稿件後,分裝在幾個信封裡,準備寄往外埠的幾家報館。他取出從郵局買來的一大張郵票,卻找不到剪刀。這時他機靈一動,從衣襟上取下一隻小別針,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一撕就開了。一位名叫亞瑟.亨利的青年目睹這一情景後,受到啟示,研製出一臺郵票打孔機,被英國郵政局所採用。以後,世界各國的郵票都用機器打出齒孔。

意義: 一個國家發行郵票時使用的齒孔度數基本是固定的。如美國郵票按11度×10.5度的標準打孔,而中國郵票的齒孔則以11.5度為多。外國集郵家很重視齒孔,因為有的國家同一圖案齒孔不同。如二十世紀初,美國彫刻印刷局為了試驗各種打孔辦法,曾在同樣紙張、同樣圖案上,打上不同孔距的齒孔。為了區分這類郵票,齒孔度數即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標準。在鑒別珍貴郵票時,不僅要看齒孔度數,還要看齒孔是否完好。 齒孔,顧名思義就是「齒」和「孔」,兩者形影不離。齒來源於孔,無齒也就無所謂孔。有了齒孔,郵票就無需用剪刀剪開出售了。郵票上的齒孔,常見為:圓孔齒、菱形孔、三角孔。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