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最愛下館子,但公款吃喝風並不盛行
三年前剛來紐約時,記者曾對美國餐館的大排長龍感到不可思議,時間久了,才認識到其實美國人下館子吃飯的勁頭,絲毫不比中國人遜色。一到週末或節假日,稍微體面一點的餐館基本上都是人滿為患,顧客經常要站在門口飢腸轆轆地等半個小時。後來學乖了,提前幾天就開始訂座,但每次吃到一半時,總覺得門口有催促的眼神在盯著你。而希望多拿小費的侍者也會時不時地問你還需要什麼,那意思無非是讓你盡快走人。記者曾經去過位於曼哈頓東河之濱的一家高級西餐館,朋友事後告訴我,由於生意實在火爆,他早在一個月前就訂了位。
應該說,美國人為了公務或生意應酬而下館子的場合,要比中國人少得多,「公款吃喝風」在美國似乎從來也沒怎麼盛行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人都是和三五好友或一家老小一起到餐館吃飯,即使不是週末,如果家裡掌杓的哪天不願意做飯,也會開車帶著全家出去吃。一般來說,美國人在選擇餐館時比較「喜新厭舊」,西式的牛排、龍蝦吃膩了,就會跑去嘗試一下他們連菜名都弄不明白的中餐、泰餐、馬來餐或者近年來越來越「火」的韓國燒烤。
千萬富翁也會把價值5美元的菜打包帶走
和中國人下館子吃飯時的鋪張作風不同,美國人即使是請朋友吃飯,也會講究實惠,胡亂點滿滿一大桌子菜,非但不會給人豪爽的感覺,反而會被認為是素質低或者頭腦「有問題」。吃西餐時,一般各點各的主菜,如牛排、龍蝦、三文魚等,而餐前的開胃菜,如炸魷魚卷、烤牡蠣之類則可以大家分享。但沙拉或湯一般都是分餐。如果是中餐,美國人也知道多點幾個菜,然後大家用公筷挑自己喜歡的吃。
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人不會因為「好客」而給你盤子裡玩命夾菜,一來他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二來他也怕你吃不下而尷尬。記者多次注意到鄰桌的美國人在點菜時戰戰兢兢的樣子,還不時向華人餐桌上已經擺好的菜指指點點。餐館的侍者透露,美國人點菜一般比較注重節約,在搞不清楚端上來是什麼東西或多大量的情況下,他們寧願「眼見為實」。如果是朋友或家人聚餐,他們一般會像吃西餐一樣,鼓動每個人點一個菜,這樣既顯得「民主」,也不會造成多大的浪費。
美國人就餐時和中國人最大的不同是,中國人喜歡一上來就喝茶或者猛灌啤酒、白酒,而美國人卻一定要先喝冰水,即使是中餐館也不例外。去年夏天紐約鬧水荒,市政府下令節水,規定餐館只有在客人提出要求時才給上冰水,但據我觀察,絕大部分美國人進了餐館後還是照喝冰水,節水措施在餐館根本就行不通。許多美國人對我抱怨說,他們到中國旅遊時下館子吃飯,餐桌上一般都沒有冰水,只有在提出要求後,侍者才會到冰箱裡拿來幾瓶還需要埋單的礦泉水,這一點讓他們感到很不習慣。
由於美國人點菜時講究「宏觀控制」,因此很少出現杯盤狼藉的現象。即使剩下食物,他們也會要求打包帶走。有一次記者和紐約一家投資顧問公司的總裁一起到中餐館吃飯,吃完後他發現涼菜中「豆豉拌辣椒」還剩下不少,於是就揮手叫來侍者,用顯然已經練了無數遍的普通話說:打包。說實話,這位老兄當時的表現令記者感到震撼。無疑,他至少是個千萬富翁,而一盤涼菜不過區區5美元,與其說他是「摳門兒」,還不如說美國人的節儉已經養成了習慣。
打包非常講究,餐盒滴水不漏
應該說,美國餐館的「打包」也很有特色。在一些比較講究的餐館,打包袋上還貼有一個標籤,提示你如果回家後不是馬上食用,應該把食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到了再次準備食用時,應該把食物從塑料盒裡倒在其他容器中用微波爐加熱。不僅如此,幾乎所有打包袋裡都裝有塑料刀叉和餐巾紙,如果有煎炸類食品,一般還會附上椒鹽或番茄醬之類的調料。記者曾看到美國人要求把沒喝完的「酸辣湯」也打包帶回家,餐館似乎也見怪不怪,拿出早準備好的密封塑料盒為他們打包。為了滿足我的好奇,那位侍者隨後拿起裝滿「酸辣湯」的盒子來回猛晃,居然滴水不漏。
中餐館甜點裡的名人名言讓美國人樂此不疲
在美國的中餐館,大快朵頤後等待埋單的時間裏,侍者一般都會給每個客人上一塊「Fortune Cookie」(幸運餅乾)。其實,這只是一塊烤出來的甜麵圈,好吃是絕對談不上,但它的「文化含量」是藏在中間的一張小字條。上面會用中英文寫著你最近的運氣,諸如「你近來會有艷遇」(記者9個月大的兒子摸到過)或者「你不宜賭博」等,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搞不清楚出處的名人名言。由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摸到什麼,因此,這也變成了每次到中餐館吃飯後的一個懸念,美國人對此也樂此不疲。據說,發明這玩意兒的華人原來只是個在中餐館打工的侍者,而如今,全美國的中餐館都要向他訂貨,年收入也已經達到幾十萬美元
《環球時報》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