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現時每年約有600萬名內地人到香港旅遊,當中四成來自廣東省,相信放寬有關措施會令廣東省旅客的數字激增至1000萬人次,以每名大陸旅客在香港平均消費5100元計,新措施勢必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究竟,情況是否真的如有關當局所想的樂觀?
記者曾走訪一個在九龍佐敦區的商場,跟五間分別售賣時裝、皮鞋和玉石的商鋪傾談,店主們皆表示自上月28日廣東省部分地區放寬到香港限制後,來自內地的顧客是多了,但大部分店舖的生意額卻沒有太大的增長。他們預期在未來放寬到香港措施陸續擴大時,大陸顧客的數字必會上升,但對生意額卻不會有太大幫助。
在該商場售賣男士服裝的店主表示,她向來沒有太多的大陸顧客,他們佔生意額不足一成,自來港限制放寬後,大陸客的數量是多了,但他們都是看的多,買的少,即使願意花費,也只會挑選一些較便宜的貨品。
縱然有些大陸客較有消費力,但也不代表店舖的收益會因此而增加。有鞋鋪老闆指出,自從「自由行」推出後,大陸客的數目沒有明顯增加,倒是當中有一部分較有購買力和願意花錢,在割價優惠的吸引下,會在他的鋪內花上500元,購買多過一件貨品;但在扣除成本後,他所賺的其實不多。
在受訪的店舖中,惟獨是一間賣女裝的連鎖店樂觀地認為「自由行」將會為店舖帶來可觀的收益。該連鎖店的貨品價格屬中上,有四成的顧客是來自大陸,在中國大陸設有分店。店舖負責人指該品牌在大陸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客人會因為大陸分店的款式不夠新穎而到香港購買,這些顧客主要來自大陸較富裕的地區。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理解為何業界對於 「自由行」 都不是抱太大的期望。無可否認,大陸遊客數目多了,在香港的消費必然增加,但究竟會增加多少?在香港零售業裡,佔大多數的小生意如不能受惠於 「自由行」,恐怕香港的經濟也不會因此而得到改善。再者,目前大陸放寬來港的遊客都不是來自大城市,消費力有限,他們去港的主要目的是探親,不是購物;他們住在親友的家中,在家中吃過飯後再由親友陪同四出遊覽;他們知道往哪裡消費會較划算,比跟團來港的大陸人懂得省錢,故此,即使 「自由行」 令遊客數目增加,也不會為零售業帶來太大的收益。
其實,要做到大陸遊客推動香港零售業,要解決的除了是遊客數量的多寡問題外,還要處理兩地不同的物價指數和消費模式。縱使目前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的購買力大大提高,但在他們眼中,香港的物價仍普遍偏高。以服裝為例,他們在大陸通常會花大約30來元購買一件衣服,但來到香港卻要近百元,他們當然是只看不買。至於消費模式方面,內地人在購物時習慣壓價,所謂「開天殺價,著地還錢」,這種買賣方式是最叫本地的商店老闆頭痛。壓價是大陸人的一種消費文化,大陸店舖通常會將貨品價格定高三至四成,然後藉著討價還價完成交易,這種方式均為買賣雙方受落;但香港店主卻不太歡迎這種方式,因為香港人大多喜歡明碼實價,這種消費文化的差異加深了兩地人民的矛盾和誤會。
在上文所提及的商場有一售賣女士服裝的店主坦言,大陸的遊客不好招待。 「他們必定會壓價,起碼壓低一半,試完不買還要挑剔你的貨品,搞亂店內陳設。」她相信將來更多的大陸客來港,只會增加她的工作量和成本,對生意額沒有太大的幫助。在隔鄰的玉石店老闆也有同感。她說自上月放寬限制後,來自大陸的顧客多了約三成,但他們每每都是大夥兒進來,卻沒有購買一件貨品。 「其實他們只是走累了,進來休息一下,根本沒打算消費,是旺丁不旺財。」
在香港,有舊區專門出售平價成衣,有零售,有批發。問老闆有沒有因 「自由行」 而得益,她們均異口同時地表示人客是多了,生意卻沒有增長。偶爾會有兩三個大陸遊客進來,但最終都因為議價不成而走了。其中一名店主表示,曾有來自深圳的客人向她購買成衣回大陸出售,但所花的也只不過是100、200元;她認為 「自由行」 即使再擴大,也不會使香港成為大陸的成衣供應商,因為其實目前大部分的成衣都是來自中國。
相信當特區政府認為 「自由行」 可打救香港的零售業時,萬料不到這項措施根本對從事零售業的市民幫不了多少,反而增加了他們的成本,更加要提防偽鈔黨行騙;而事有湊巧地,近日,由其在油尖旺地區,街頭行乞的人卻無故地多了,未知將來 「自由行」 再放寬後,會否為香港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亞洲時報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