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悲劇,除了朝鮮中央通訊社聲稱「鄭夢憲是被間接謀殺」之外,韓國和其他媒體的報導基本一致:鄭夢憲是自殺。因為,在經濟上,他的公司投向北韓金剛山的八億美元基本血本無歸,即便韓國政府給補貼了4500億韓元,也無法起死回生;在政治上,更因為他被指稱替金大中政府向北韓轉交了一億美元,以便購買金正日參加歷史性的南北首腦會談,為了隱瞞這筆讓金大中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交易費,鄭夢憲偽造財務記錄、貪污1200萬美元用於行賄。
金大中本人曾深受過獨裁者的政治迫害,差點就命喪海底,多虧美國的出面干預才得以倖存,並以民間反對派領袖的身份當選韓國總統。金大中執政時期所下的最大政治賭注,就是全力推行旨在促進南北統一的「陽光政策」,因為這是能夠令金大中名垂青史的政治遊戲。然而,與獨裁者打了大半生交道的金大中,卻因謀求政治名譽之心太切而利令智昏,居然對金正日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獨裁暴君金正日除了在乎權力之外,作為一個朝鮮人還會顧及民族大義,所以,金大中才不惜任何代價力促南北首腦的首次會談。然而,「陽光政策」中的對朝援助,完全是在政經不分的方式下展開,甚至就是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為了民族統一的崇高目的,以違法行賄的方式與獨裁者作交易,玩弄以一億美元購買金正日承諾的下流權謀。而鄭夢憲之死,則把黑箱交易的巨大代價暴露無疑。
三年前的南北峰會,也真的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民主領袖與獨裁暴君握手之後,不僅成為政治明星,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隨著黑箱交易的逐漸爆光和半島緊張局勢的步步升級,全部是讓金大中難堪的結果:
1,金正日的背信棄義,收了大把美元,卻不遵守承諾,直到金大中在其子被捕和行賄金正日的醜聞中黯然下臺,金正日並沒有走進金瓦臺與金大中握手;也許,金獨裁私下裡想的是,一億美元換來個諾貝爾和平獎,他已經大大地對得起金大中了,兌現公開承諾就免了吧,總不能所有的政治榮譽都讓他金大中獨佔了。
2,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非但沒有絲毫緩和,反而愈演愈烈。南北會談結束以來,金正日的那張無賴面孔,由歡迎金大中的親切微笑一變為對世界的猙獰咆哮。也許,金正日從金大中送來的大筆美元中嘗到了甜頭,以為核訛詐也能從國際大錢包裡詐出更多的美元,所以,他所導演的核訛詐步步升級,把六大國捲入其中,超強美國、地區大國中國、日本、俄國,加上同胞韓國。在六國與金正日的對峙中,多虧為首的美國沒有天真到相信無賴暴君的程度,從而避免了重蹈金大中的覆轍。事實上,無論怎麼談,只要獨裁者金正日不被推翻,他也不可能放棄對核武器的貪婪,因為核訛詐幾乎就是他維持自身統治的最大砝碼。談的好,也至多能降低公開對抗及武力衝突的可能性而已。
3,對獨裁者一廂情願的幻想和獻媚,非但沒有贏得獨裁者的回報,反而誤導了韓國年輕一代,將狹隘民族主義導向是非不分的昏聵,致使韓國民眾的反美情緒日益高漲,等於為獨裁者的無賴作為幫忙,僅僅因為是異族,昔日恩人和南韓安全的保障者之美國,變成邪惡霸權的代名詞;而僅僅因為是同族,昔日的入侵者和南韓安全的最大威脅者之北韓,卻正在變成親人。而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金正日對美國要高價的最大王牌,居然就是南韓的安全--如果美國對金正日政權採取更強硬的政策,那麼首先遭遇毀滅性核打擊的國家肯定是南韓。當鄭夢準得意地利用狂熱的民族主義積累政治資源之時,犯罪的陰影正在他的親兄弟鄭夢憲的周圍聚積,並最後把鄭夢憲吞噬。靠迎合反美情緒上臺的盧武炫,在執政後不得不再次轉向親美路線。由此可見,無論是獨裁國家還是民主國家,狂熱的民族主義都可能淪為「邪惡的避難所」。
4,對下臺的金大中個人而言,由於民選總統金大中全力標舉的「陽光政策」,基本被絕對獨裁者金正日的「陰謀對策」所吞噬,陽光政策連同諾貝爾和平獎的短暫閃光,被隨之而來的漫長陰影所遮蔽--不僅被幕後的非法交易所玷污,而且讓南韓經濟遭受重挫,而最最重要的是讓交易的中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僅憑這一點,金大中的總統生涯就將蒙上永遠的恥辱。
如果金正日信守承諾,回訪漢城並在青瓦臺與金大中擁抱;如果南北首腦會談之後朝鮮半島的局勢有所緩和,那麼一億美金的幕後交易也許就不是大問題。然而,金正日的獅子口大開的無賴與貪婪,金大中急功近利的政客權術,二者的結合就注定了這場不道德交易的失敗。
同時,與北韓的獨裁製度相比,金大中的個人不幸還在於,他生活在透明的自由社會,南韓人民有幸得到自由制度的保護,政客們則很難逃脫自由制度的監督和限制,輿論監督的陽光透視出「陽光政策」的陰影,使之無法逃避獨立媒體的監督和獨立司法的調查。而金正日生活在「唯一人」的絕對獨裁之中,獨裁製度專門為保護獨裁者的特權而與人民為敵,所以,金正日無論犯有多大的罪惡,獨裁製度都保證了對他的無條件豁免權。
鄭夢憲之死,之於那些對獨裁者抱有幻想的、且喜歡玩弄幕後權謀的民主國家的政客而言,無異於炸雷般的警鐘:自由國家與獨裁者打交道時,決不能罔顧基本道義而專注權宜功利,否則的話,就將為急功近利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2003年8月6日於北京家中
原載《觀察》(8/8/2003)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劉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