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媚態的典型特徵在瀋陽「慕馬」一案中表露無遺。有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受賄並向高層寫了多篇「內參」為慕綏新、馬向東這兩個巨貪評功擺好。參與其中的,還有楊瀾,把慕綏新塑造為「親民的典型,清官的樣板」。
而在面對民工、農民和下崗工人等弱勢群體和油水無多的中小企業的時候,媒體往往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連繫出同類的記者都敢痛打一頓。像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這樣的人,可以被某媒體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作為天下之公器、天下之利器,無疑傳媒在建設政治文明、維護社會公正、保障公眾知情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傲慢而又媚態十足的媒體,如何能成為天下之公器?
對強者:媚態十足
對於「大腕」或「大款」,傳媒充分表現出其媚態。在這方面,著名女主持楊瀾堪稱榜樣。
楊瀾的名人採訪錄《我問故我在》 (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中,採訪陳逸飛時,開場白就來了三個排比:「作為畫家的陳逸飛……作為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陳逸飛……作為服裝設計師的陳逸飛……」每個領域都是大師。 在「楊瀾視線」中,陳逸飛真的起「飛」了,不僅是「聞名海內外」,全球的全才; 「也是美食家」,上海的大餐小館,「他都是老主顧」,大廚們聽到陳大師來了,都出來聽他品評,「他們在乎他的點滴評價」。甚至連陳逸飛的穿戴也被誇讚,「服裝的質地是高檔的,不動聲色地表明瞭主人的審美和身價」。
看了楊瀾的採訪前言才明白,原來陳逸飛是吳征(楊瀾丈夫,因國外假學歷被人揭穿的而廣為人知)的「哥們兒」,吳征在上海開的西餐館剪綵時,陳逸飛不僅去捧場,而且還幫助設計門口的挂燈用什麼顏色。看了楊瀾這種洋溢著深情厚誼的「採訪」,真讓人對「無實物交換」的變相「有償新聞」增加新的理解。
搜刮民財、巨額受賄達661萬人民幣的前瀋陽市長慕綏新,在 「楊瀾視線」中則頗具諷刺意味地成了「親民的典型,清官的樣板」。楊瀾還讚美道:「從他身上,我找到了中國一大批新型官員的特徵:精力充沛,學識廣泛,具有國際視野,兼備文化藝術修養,敢於講話。當然更重要的是,有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心。」
瀋陽「慕馬」大案還揭發出另外的媚態傳媒人士。據報導,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張錦勝、《人民日報》駐瀋陽記者馮奎,因他倆都曾接受「慕馬案」(慕綏新和副市長馬向東巨額受賄案)中主角的賄賂、然後向北京高層寫了多篇「內參」,為慕、馬兩位貪官評功擺好。據消息透露,馮奎接受了二萬九千多元現金和禮品,而張錦勝所收取的黑錢達兩萬美元之多。 臭名昭著的「媚態新聞」,瀰漫於大大小小的媒體版面,其危害性自不待言。有人為此戲言,中國的媒體什麼都不缺,唯獨缺事實的真相。
對弱者:盛氣凌人
而傳媒的另一面,對待欲傾訴委屈、表達意見的弱勢群體,以及油水無多的中小企業,又體現出「盛氣凌人」的霸氣。
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6月19日參加了央視《對話》欄目組的一個節目錄製。在錄製現場,顧海兵在主持人授意下多提了幾個問題。「然而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播出的節目中,從頭至尾沒有我的一句話,沒有我的一個正面鏡頭,甚至在央視網站《對話》欄目對該期節目的嘉賓名單介紹中,把我這個嘉賓也完全刪掉!我,一個受邀參與節目策劃與錄製的學者,就這樣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可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顧海兵《致中央電視臺的一封公開信》)
事後,當顧海兵教授就此事詢問節目編導時,編導竟指責他說,說由於他的提問「跑題」,浪費了他們的錄製工作時間!
7月10日晚,央視《同一首歌》錄製現場。京華時報女攝影記者趙軼昕在演唱會後臺,退出慢了一拍,被身著白色T恤的歌會工作人員推倒在地,還挨了腳踹,閃光燈被砸壞,另一身著黃色T恤的央視工作人員野蠻搶去相機。
值得一提的還有去年發生的趙安事件。央視的文藝部主任趙安,一個以權謀利的大蛀蟲,被揭發出驚天醜聞。然而,國內的諸多媒體對此皆噤若寒蟬, 在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裡鍵入趙安兩個字,發現所有與之有關的資料,連他的簡歷都看不到。
傳媒之病,還有很多
假新聞:氾濫成災
近些年,見諸報端的惡劣假新聞,有20年的彌天大謊「海燈神話」、有震驚全國的瀋太福「長城機電發明案」,影響及其惡劣。
「有償新聞」:地球人都知道
從「金元記者」、「紅包記者」、「乞丐記者」、「回扣記者」等和「飯票新聞」、「支票新聞」、「信用卡新聞」、「豬肉新聞」等形象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看見,有償新聞這種醜陋的現象的氾濫,已經引起了全社會多大的反感。
而瘋狂的炒作,暴力的加上腥膻的,明星小道消息等等,佔據著大大小小媒體的重要版面,一次次,侮辱著公眾的審美和智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