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新華通訊社7月25日報導:"經過3天夜以繼日的艱苦工作,通往雲南大姚地震災區震中曇華鄉小興廠村的公路25日已全線貫通,村寨危房已基本拆除,重災區的災民全部入住防震棚,傷員得到妥善安置。抗震救災第一階段的搶險排危工作取得勝利……"
中共中央黨委機關報《人民日報》本週二(8月5日)報導:"經過連日艱苦奮戰,雲南省大姚縣地震災區的應急搶險任務基本完成,當地幹部群眾正緊張有序地開展各項恢復重建工作……"
兩文來頭都不小,按說可信度毋庸置疑,而且兩文都不忘秉承了內地災情報導的一貫傳統--不管搶險成效如何,一律先自戴一頂"艱苦奮戰"的帽子,救災的實際情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準時到位,出成績",也就鬧出了搶險排危捷報日期相差12日的天大笑話。
更大的笑話是所謂"取得勝利"。亞洲時報在線記者上週二〔7月29日〕在石羊鎮受災較輕的寶蓮村佈告欄上瞭解到:該村大概有300多戶,該村災民直到7月28日才領到上級政府撥下的物資,共500公斤大米、12頂帳篷,且只給村裡20幾戶房子倒塌已沒法住人的村民,其他人就只能自行解決。另外,還分發了2噸水泥來修復該村兩個地震中受損的灌溉之用的小河埂。但該公布絕口未提"死者家屬可得相當其年收入的1,000元補償金"的發放情況,實際情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翌日,亞洲時報記者在曇華鄉看到:鄉政府前的一塊空地上,四五十頂成片的賑災臨時帳篷間,不少災民忙碌穿梭搬運石塊,在帳篷間泥濘的間隙鋪出一條小路以方便進出。一位正在帳篷邊忙著採收花椒的小女孩說,現在每天吃土豆,還算飽,但鄉上告他們還要在這個"臨時家園"住到過年,至於幾時重建家園還是個未知數。另外,鄉政府旁的供銷社前可以前面領取賑災物資--餅乾和生產工具。看來,他們是要打一場持久戰了。
另外,據中央電視臺報導,"7月27日起,雲南大姚縣政府開始對在地震中倒塌和受損的83所中小學校進行清理,並著手建設臨時校舍,將保證災區所有學生在9月1號新學年開始時按時入學。"
而亞洲時報記者於中央臺報導後兩天在曇華鄉瞭解到。在此次ƍ 1'大姚地震中痛失家園,曇華鄉中心學校一工作人員領著鄉里領導剛看罷受損校舍,當問及政府會否給錢建房,他一臉的無奈:"自己建,政府管不來那麼多。鄉中心學校房也塌了不少,這麼久了,現在連一塊紅白藍布也沒有,開學還不知道怎麼辦呢……"照這個進度,83所中小學校9月1號按時入學可能性也不大。
回顧近來雲南大姚地震報導,滿眼是"初戰告捷"、"樂觀面對震災"、"人性的勝利"這樣自我安慰式的文字,安定鼓舞人心無可厚非,但媒體若是只一味追求"出現主義",其報導在民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就會大打折扣,反而渙散了民心。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