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查封華人「中國樓」記實

今年5月底至7月初,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政府調遣大批警察,陸續清理、查封了19座亞洲人臨時聚居的公寓樓,其中有10座樓的絕大多數住戶都是華人,總人數高達數千。在莫斯科,華人把這些公寓樓稱為「中國樓」。對於這一行動,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強調:作出這樣的決定,完全是出於衛生防疫考慮,「並不是政治行為」。

廁所男女不分的「中國樓」月租每平方米百多美元!

最初來莫斯科的中國「淘金者」多數是東北或江浙地區的下崗工人或農民。他們靠辛辛苦苦地往俄羅斯倒騰我國的日用消費品,再販回有俄羅斯特色的工藝品、皮製品等發了財。中國人在國外有「扎堆兒」的傳統,於是,專門面向華人的臨時居住場所--「中國樓」就應運而生了,一些不懂俄語的華人記不住又長又拗口的俄語名字,就給它們分別起了「河北樓」、「新莫大」、「燕山」等名字。

這些「中國樓」有的是廢棄的兵營,有的是工業用房,更多的則是俄高校已淘汰的學生宿舍。「中國樓」一般都是由有經濟實力的外國人(包括華人)與俄羅斯人合夥,從業主手中承包過來,然後再零散租給來打工或經商的中國人。由於是轉手再租,房價自然不低: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裡打上兩三個小隔斷,每個隔斷每月最低還要收費600美元。「中國樓」的生活條件普遍很差,房間裡一般除了幾張雙層床就什麼都沒有了。很多「中國樓」的結構是筒子樓,沒有浴室,也沒有廚房,一個樓層只設一間廁所,且不分男女。然而即便條件這樣差,對於大批不通俄語的中國小商人和打工者來說,租住「中國樓」仍是首選。因為同胞住在一起可以相互照應,而且有的「中國樓」裡還開設有專門出售中國食品的小商店。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莫斯科市政府採取查封行動前,莫市各區共有大約30座「中國樓」。

雖然環境惡劣,但「中國樓」的大多居民比較本分 在這樣的環境裡居住,衛生和安全隱患自然不少。同時,圍繞「中國樓」的經營管理,也存在著違規,甚至違法的地方。一些原「中國樓」的管理員和居民向記者透露,莫斯科市的警察、衛生檢疫、防火等部門有時會以檢查為藉口,到「中國樓」來撈外快。對此,「中國樓」的居民們一方面本身就有理虧的地方(有人連合法身份都沒有),另一方面也因為語言不通,與俄方人員溝通不暢,往往就奉上美元,「破財消災」。華人在「中國樓」裡的生活一愣疾話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