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名校不如技校

據《長沙晚報》報導,近兩年來湖南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再到職業技術學校再學習的人數逐年增加,雖然總數隻佔不到5%,但儼然成了一種新的趨勢。大學生畢業後到技校再學習,主要原因在高校所學的知識、技能不足以應付日趨嚴峻的就業環境,希望能通過技校的再學習掌握一技之長,以在就業競爭中取得有利位置。

  由於近年來高校的持續擴招,而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並沒有隨之顯著增加,再加上傳統的「精英就業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凸現,時至今日已成為困擾社會的一個難題。國家教育部公布,截止6月20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簽約率僅為50%左右。同時,今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達到212萬人,2002年的高校招生總人數達到340萬人,廣州市今年的高考錄取率甚至高達90%,我國的適齡青年的高校入學率已達到15%等等數據顯示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變。一位大學生就這樣評價自己:「我們不是精英,我們被稀釋了。以前是象牙塔的大學現在已經成了『大象之家』。」人的觀念必須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變化方能適應業已變化的現實。而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開始加強自身能力,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湖南的大學生到技校再學習」這一事件表現出當代大學生擇業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勇於拋棄「天之驕子」的傳統定位,實現從「精英就業觀」向「大眾就業觀」的轉變,表現出對自身更加理性、客觀的評價。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市場經濟中理性人會主動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而對自身作出調整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湖南的大學生到技校再學習」表明當代大學生已經開始主動適應市場,通過主動學習、主動調整來適應市場的競爭。不久前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聯合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吸引了高達25885名大學生投身其中,更是說明這種擇業觀念的轉變不僅僅是個別現象,而是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出現的普遍現象。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及就業觀念的轉變其實是高等教育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這種現像在早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發展的過程中也同樣出現過。據日本勞動省公布的《勞動白皮書》,日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從1991年的80.9%開始逐年遞減,在1995年為67.1%,1996年為65.9%,此後一直都徘徊在60%∼70%之間。前兩天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中,主持人孟廣美舉例說,臺灣某地招聘清潔工,數百名大學生爭相應聘。瞭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現在理性地看待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能夠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或者通過技校學習等方法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或者去西部的廣闊天地發展自己,而不是囿於傳統的落後觀念怨天尤人,正是是社會進步和大學生適應市場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的表現。所以《長沙晚報》的記者問一個學美容的女大學生,讀完大學再到職校學習,面子上是不是有些過不去?這個女孩子很坦然地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就業,別的並不重要。」

  但是我們在肯定大學生主動改變觀念,適應市場的同時,我們還要問一句,作為解決這一難題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學校是否也為此作好了準備,實現自身的轉變呢?從《長沙晚報》的報導來看顯然沒有。

  論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之所以選擇去高校接受教育,就是想學好知識和技能,以在將來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佔有有利地位。然而,在《長沙晚報》的報導,這麼多大學生選擇去技校再學習卻是因為在大學裡學習適應市場的知識和技能。試想,在高等教育走向市場的今天,在大學生就業走向市場的今天,高校卻和市場需要脫節,除了一紙證書之外不能為學生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甚至不如技校的作用,那麼這樣的高校的存在又有多大價值呢?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逐步實現市場化了,但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並未真正實現市場化,這突出地體現在大部分學校缺乏足夠的自主權,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同時,不少學校又缺乏改革和調整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政府存在依賴情緒,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不能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於自身師資條件等,結果導致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解決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賴於學生、學校、國家等多方的努力。但在目前大學生主動由「精英就業觀」向「大眾化就業觀」轉變,適應市場的同時,高等教育方式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適應市場的迫切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本文留言

作者林北湘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