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年後,回報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
美國家庭模式通常是為夫妻兩個人定制的,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現像在美國很少見。
在美國,子女18歲成年後就獨立在外闖蕩,或上學,或工作,他們寧願租房或買房,也不願與父母同住。他們認為,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也就是「個人隱私」,與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議的。很多年輕人對中國父母長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個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國的父母也絲毫沒有將子女留在身邊盡孝的念頭,他們鼓勵成年子女獨立生活,認為子女一旦成家立業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搬出去住。
但子女們搬出去住並不意味著棄父母而去,而是覺得回報父母的時候到了。不少美國家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回父母家居住超過一個月,則要付給父母房租、飯費。平時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會很自然地詢問是否分開付賬。美國人認為,生兒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沒有為子女當保姆的義務和習慣。如果麻煩父母幫忙帶一天小孩,也應按照社會上的勞務費標準支付費用。
為父母奔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美國法律規定父母撫養子女是必盡的義務,但沒有規定子女必須贍養父母,不過,美國的子女大都對父母很孝順。
由於很多美國老人在年輕時就未雨綢繆,通過個人積蓄和投資收益、退休金以及社會保險收入等為自己的養老做了準備,尤其是美國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實施的社會福利制度使養老問題更加社會化,所以老人們大都不缺錢花。對於父母來說,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就是他們莫大的精神安慰。美國的子女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在孝敬父母這方面,有些人選擇每天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與父母聯絡感情,有些則選擇定期去看望父母,有時一週或半個月回去陪父母吃頓飯、聊聊天。當然,每天回去看望父母的也不少。
在休斯敦某養老院工作了14年的麥琪女士是一位地道的孝順女,她的父母都年近80歲,父親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親勉強伺候。麥琪是家中的長女,兩個弟妹都住在外州,為方便照顧,她將父母從休斯敦郊外接到了城裡,並在一家老年公寓為他們租了套房子。據麥琪介紹,父母每月的房租、醫療費、保姆費等算下來要6000美元,由於父親有積蓄,也有養老金及各種保險,麥琪不需要為父母負責開銷,她所能做的就是每週看望父母兩三次。麥琪說,她每天都在為父母的身體操心,為他們的生活奔波,但她一點都不覺得苦,反倒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幸福。她還說,在贍養老人方面,女兒承擔著更重的擔子。
20歲出頭的黑人姑娘芭芭拉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父母退休後收入不多,但能勉強餬口。芭芭拉每週回一次父母家,並堅持給父母生活費,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錢多錢少不重要,關鍵是表達孝心。」她的兩個哥哥也定期給父母零花錢,不過數量不一。芭芭拉說,他們兄弟姐妹之間沒有約定各自的贍養義務,完全根據自己的能力看著辦,即使不給也無所謂。
記者在休斯敦養老院採訪時,正好遇到前來探視母親的弗裡德先生。他說,他每天都來看望母親,他認為,維繫母子之間的這份親情,讓父母永遠不覺得孤單才是最大的孝順。
婆媳見面是家裡的一件大事
由於與父母分開居住,美國的婆媳之間吵架的機會不多。記者在與一些美國朋友的交往中也很少聽到他們有婆媳關係難處的感慨,這一點與中國家庭非常不同。
記者的一位朋友幾乎每週都回父母家看看,有時帶上媳婦,有時隻身前往,婆媳之間見面的機會本來就少,又怎麼捨得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吵嘴呢。
記者在去年聖誕節收到一位美國朋友寄來的一份「大事記」和「全家福」。美國很多家庭有記大事記的習慣,每到聖誕節便將一年內家裡發生的大事,如職位升遷、孩子上學、喬遷新居等記下來,同全家福照片一同分送給親朋好友。這位朋友將她婆婆來家裡住了10天也作為「大事記」寫在裡邊,而且歷數了她與婆婆之間發生的一切事情。儘管只有短短10天,但從朋友的記事中足見婆婆來家小住對他們來說是多麼值得重視的事情。
- 關鍵字搜索:
- 常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