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國為上海人「洗腦」
在上海整整工作了27個春秋的吳邦國,早已把申城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26歲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就來到了上海,先後做過工人、技術員、工程師、廠長等。步入仕途後,曾任上海市委常委、副書記,還當過這座中國最大城市的「一把手」。「平民書記」帶頭「洗腦」
吳邦國從1991年開始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在主政上海的三年多時間裏,他在繼承了前幾任市委市府領導人「重振大上海雄風」的思想精華後,為90年代的上海確定了「換腦子、理路子、轉機制、調班子」的發展思路。在這位執掌帥印的「平民書記」手中,上海日新月異地改變著面貌。
當時的上海長期在計畫經濟中運行,形成思維定勢,對商品經濟不熟悉,確實是需要換換腦子。吳邦國主政上海後,提出要給僵化的上海人腦袋輸入新鮮活潑、有生命力的商品經濟意識,他自己身體力行,找來大部頭的金融專著,仔細研讀,還請來專家座談商討。對上海發展股份制企業,發展證券市場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以致後來被圈內人稱為「股票專家」。
大上海的「中華牌」
對於上海的開發與建設,吳邦國力主打「中華牌」,不能自我封閉,要吸引全國的資金和人才。他為上海定下了四個目標:第一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第二目標是把工作重點放到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上,使之更趨合理;第三目標是形成浦東新上海的輪廓;第四目標是消滅申城現存的80萬隻馬桶、80萬隻煤球爐。
對國有企業如何轉換機制,吳邦國提出,對該活的大中型企業就讓它活得痛快,對資不抵債、實在難以為繼的企業,則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曾說過這麼一件事:有家工廠資產只有2000萬元,債券卻有1億多,曾換了好幾任廠長,有的廠長甚至急得頭髮都白了,仍搞不好。這樣的工廠誰管得了?一定要走破產的路子。他說,有外國人批評我們像慈父一般對待企業,這不行,不能當慈父。
培養"五不"幹部
江澤民在上海時,經常告誡幹部"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朱鎔基在上海時,在全市公開宣布,要紀律檢察機關緊緊盯住全市506個高級幹部。吳邦國繼承了這些思維,又清醒地看到上海出現了新情況。一是幹部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多了,商業活動中的應酬也多了,除了正常必要的禮尚往來,幹部能否抑制金錢、美女的誘惑?二是幹部手中的權力大了,當時上海已實行"兩級政府、兩級管理"。一塊土地批租給誰,不批給誰;批租的價格鬆一鬆、緊一緊,往往就是上百萬美元的出入,幹部能否抑制權錢交易的誘惑?針對這"一多一大",吳邦國要求上海幹部"不貪財、不貪杯、不受賄、不參賭、不好色",認為那是每個黨員幹部最起碼的修養。
吳邦國曾多次強調,上海不許開跑馬場、不許開賭場、不許搞陪酒女郎、不許搞選美。他說有人責怪他"左",其實他是對人民負責。
吳邦國善於交友。他自己說,交友是一種樂趣,他尤其喜歡同金融界、實業界和新聞界人士交友。吳邦國愛打網球,他認為這不僅可以鍛練身體,也是廣交朋友的一種途徑,因為"球場無大小,往來皆球友"。
家鄉人談吳邦國
長臨河鎮位於安徽省肥東縣南部,青陽山腳下,緊鄰巢湖。這裡水陸交通便捷,長久以來就是周邊農村的商貿中心。長臨河的文風歷來很盛,雖然鎮裡人多數務農,但是對學問卻甚是推崇,被稱為"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沿著鎮裡一條叫"東巷"的石板路,很容易就找到了吳家老宅---吳邦國的祖屋。
現在的吳家老宅裡還住著吳邦國的堂弟吳邦達一家四口。吳邦達一家的生活看起來與鎮裡普通的居民沒有什麼兩樣,最大的不同是在臥室的牆上挂了一幅他與吳邦國的合影大照片,周圍都是當時安徽省的一些領導。
據吳邦達介紹,這座老宅子已有百多年歷史,是吳邦國的父親吳忠性和母親吳家琪從他人手裡購置的。回憶起50多年前的情形,吳老說,那個時候邦國聰明:"兩人一起認字,過段時間都忘了,可他還記得。"他也從不像其他孩子那麼頑皮,一有時間就喜歡將一些東西拼拼湊湊。長臨河鎮新修了一條水泥路,在當地應該算是很高標準的一條路了,正式的路名叫"星光西路",可當地老百姓都叫它"邦國大道"。長臨河鎮黨委副書記馬宜文說,我們就盼望吳邦國把國家的事情辦好,為咱家鄉爭光,同時,也希望吳邦國對家鄉的建設繼續給予關注。
吳邦達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合肥美菱和榮事達兩家企業的一線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工作,周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有著一位叫吳邦國的親叔叔。他說,如今邦國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能夠為黨、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這當然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但同時,我們作為他的親戚,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給他臉上抹黑。
摘自《文匯報》
- 關鍵字搜索:
-
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