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景點遺產古蹟逐漸消失殆盡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特稿)中國農曆春節黃金週期間,大陸各地名勝古蹟及旅遊景點,到處人滿為患,但一些名列世界遺產的文化古城、自然景觀,被地方政府和投資者視為「搖錢樹」,在商業利誘下,導致古蹟和文物的毀損及嚴重破壞,有些風景區更因缺乏建設基金及無法創新求變,參觀人潮漸失,興起一股賣斷風。大陸天然資源及自然景觀豐富,各省市地方風景旅遊區以萬計,有些甚至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保護區,但很少是經過整體規劃,導致旅遊區收入及維護情形每況愈下,甚至發生敦煌莫高窟珍貴壁畫脫落,青海湖鳥島草原化,島群數量急劇下降危機。
遠的不談,就拿中國首都北京市而言,位於中南海市中心的故宮博物院因長年缺乏維護,或因照料不當,儘管仍是外國旅客到北京必遊之地,但可看性愈來愈弱,而郊區的萬里長城多遭破壞,古長城原貌已不復見,而長江三峽也因大霸工程而使原有景致破壞殆盡,對生態的踐踏更是無法彌補。
大陸生態保護專家表示,對世界遺產最怕急功好利、眼光短錢的商業炒作,惡性炒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破壞現狀,導致遺產消失;間接的結果是人為因素強行介入世界遺產反映的自然或社會價值系統,從而引起世界遺產獨一無二性的改變,喪失原有意義。
事實上,對於世界級文物遭到毀損及破壞,大陸輿論界已經多次高聲呼籲保護文化遺產,拒絕炒作,但效果似乎有限,聽得人多,做的人少。
有些地方政府將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大搞綜合開發,配套景點;甚至用商業炒作,發行股票。有些地方政府還發出文件,要求當地的世界遺產在幾年內必須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再舉麗江古城及敦煌石窟壁畫為例,有八百年歷史的雲南麗江古城,清晨七八點起就被熙熙攘攘的遊客包圍,從小橋流水邊的飲店到僻靜巷道,一直持續到深夜,文化古城成了「購物城」。敦煌石窟遊客太多,呼出二氧化碳和光線的影響造成壁畫變色剝落,二十年的損壞超過過去幾百年來的自然侵蝕。
另外被大陸認為是保護及合理開發「雙贏」的承德避暑山莊,自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一年遊客由原有的一百萬人次,暴增為三百萬人次,山莊及周遭的寺廟幾乎被商店和人潮淹沒。
旅遊界認為,大陸在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旅遊業方面,需要做全面通盤檢討,制定有強制力的法規和政策,否則豐富的旅遊資源將被消耗殆盡。
就拿德國和波蘭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為例,不但嚴格限制車輛進入,參觀人數也有限制,連行進路線更有嚴謹規劃。包括遊客、導遊和司機都要守法,執法又嚴,罰則很重,而當地民眾和遊客的守法概念也都很強。就連散漫義大利人,對古蹟和文化遺產維護也十分重視,不僅文化管理單位,全民都切實執行相關規定。
反觀大陸,就算一些地方制定規定,卻不照章執行,或是「有錢就能通融」,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一方面,大陸各地都有地方保護主義,政府希望藉旅遊發展經濟,獎勵各地大搞假日經濟;另一方面又希望保護文化遺產,宣稱大力發展旅遊,才有錢保護遺產,但兩者本身就存在嚴重矛盾。
因此,不少旅遊界人士認為,既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原本就希望讓更多的人接觸,但同時又必須做好維護及保存。因此位於偏遠地方的文化遺產若無能力做到保護和維護,就必須「有限度」開放。
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旅遊業面臨的競爭態勢及時間較不明朗,但保護古蹟的態度及守法的精神無法獲得立即改善的話,加上旅遊景點又無法推陳出新,勢必無法吸引更多人參觀,這也難怪大陸各地風景區及文化遺產興起一股賣斷風,經營權及所有權分離的說法愈加盛行。
不過,更令大陸遺產保護專家擔心的是,因旅遊帶來滾滾財源,已完全扭曲地方官員對遺產保護的觀念和態度。一開始時,為爭取世界文化遺產不遺餘力,一旦得手後便拚命推出旅遊項目,並把文化遺產視作「緊箍咒」,這種情形如何發展觀光,如何刺激經濟,又如何保護古蹟名勝,再再考驗中國大陸。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