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腐敗的民間基礎

王彬彬:

中國人的心目中,權力與腐敗是合情合理地聯繫在一起的。以權謀私,或許有違政府的法令和聖賢的教誨,但卻與深藏在人們心中的邏輯是吻合的。如果好不容易有了一點權力卻不能用以謀私,那要這權力何用?"官本位"無疑說明瞭在今日中國權力仍是最廣泛認可的價值。而權力之所以有價值,就因為有權便可以謀私,便可以為親友,也為各種求上門來的人解決問題。

  你今天既然做官了,有權了,你就有責任、有義務利用這職權為親友排憂解難、謀取信服,不然,你作這官、掌這權有何用?如果你立志奉公守法,絲毫不徇私情,使得親友們無法將你的職權作為一種資本,那就是六親不認,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喪盡天良,就對不起列祖列宗,就成了頂頂不道德的人,就將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所以,民間對為官者的評價,常常是以腐敗為道德而不以不腐敗為不道德。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民眾不是自古便有崇拜"清官"的傳統麼,但人們通常只是在自身有冤屈兒有無錢行賄時(也即"有理無錢"時)才希望遇上一個不被對方收買的"清官"來主持正義,而在事不關己或者"有錢無理"時,則往往視"清官"為不可理喻的怪物。

  又或許有人會說,廣大民眾不是表現得對腐敗異常痛恨麼。對中國民眾的這種痛恨,也應該有冷靜的分析。許多人對腐敗的痛恨,並非完全出於道義。他們的痛恨,更多的是指向那因搞腐敗而得利的人,而並非指向腐敗行為本身。這種痛恨表現的是看著別人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飯的心理失衡。正因為如此,痛恨腐敗的人一旦自己有可能也腐敗一回,往往便絕不放過機會,且把機會用滿用足。目前的中國,不僅僅是無由在腐敗的盛宴上分一杯羹的人痛恨腐敗,那些手中之權只能用來搞小腐敗者,也痛恨能搞大腐敗者,這與其說是在痛恨腐敗,不如說是在痛恨別人比自己更能腐敗。

  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不可能使民眾對腐敗有一種純然道義上的痛恨,不可能使民眾真正發自內心地以腐敗為恥而不是相反。要追根溯源的話,帳,仍然要算在歷代統治者的頭上。但是,腐敗所具有的深厚的民間基礎,卻畢竟是抗拒各種腐敗政策和措施的強大力量。腐敗的這樣一種民間基礎。像一層厚厚的橡皮,再大的打擊落下來,也效用有限。要真正把腐敗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制度建設當然是頂重要的,而清除腐敗的民間基礎也至關重要。這樣一種深入民間的基礎倘若得不到有效的摧毀,再好的制度恐怕也得不能令人滿意地發揮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