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與危機並存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的潛在危機。最近媒體刊登一些文章對這些潛在危機的發出警告。

*三大引擎將失去動力*

從章家敦發表《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之後,為中國經濟唱衰的聲調似乎被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聲調蓋過。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普遍疲軟的情況下依然增長強勁,使「唱衰者」也不得不降低了嗓門。但是最近媒體發表的一些報導和文章指出,中國經濟依然沒有擺脫危機的陰影。

人們經常說,中國經濟增長靠三大引擎:外資、出口、財政刺激。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經濟如果在2003年不見起色,勢必影響到中國出口的增長和外資的增加。最新的經濟報告指出,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更趨疲軟,增長幅度可能不到百分之一。歐洲和亞洲多數國家也是業績平平。世界銀行估計,2002年,全球國民總產值增長幅度只有百分之一點七。由於中東戰爭和其它不確定因素,預計2003年經濟增長前景也不樂觀。

至於中國政府所採取的財政刺激這一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一些報導和文章也認為,很難維持下去。《紐約時報》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政府通過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上了不少大的項目,以期增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報導說,這種策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風險依然很大。一是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大增,國有銀行因為往那些政府項目中大量投資,過去存在的大量壞帳不僅沒有減少,而且由於一些新項目的失敗而進一步增加。

北京當局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開始加大財政刺激力度的。當時是為了減輕金融危機的衝擊。《紐約時報》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的經濟增長太依賴政府的投資。這種做法在金融危機時期是有作用的,但不應該繼續下去,更不應該成為長遠經濟發展計畫的一部分。

*增長可能也是一種災難*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青溪教授最近發表文章指出,增長可能也是一種災難。他說,中國政府的許多做法顯示,經濟增長是第一位的。張青溪教授指出,如果增長要以犧牲社會公平、環境安全、分配正義等社會目標才能實現,這種增長本身就會成為災難。

【法新社】指出,除了農村以外,中國城市的貧困問題也相當嚴重。在三億兩千萬城市居民中有百分之六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所謂極端貧困的標準是完全依靠政府的救濟,每月生活費平均61元人民幣,大約只有7.3美元。這些人在全國大約有1998萬人。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農村地區的赤貧人口是3000萬人。


VOA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