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根基腐蝕的中國經濟(一)

 2002-12-20 07: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本來對中國經濟或所謂的「兩岸經貿」相當隔閡,自認臺灣的經濟問題已經夠多了,哪管到對岸去。不過,我也認同中國經濟以及它與臺灣的關係,對臺灣經濟影響很大。

有一個機緣引起我對中國經濟的興趣。此後,我接觸到的,大都是有關中國經濟各種問題的材料。這些問題實在太嚴重了,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中國經濟隨時會崩潰的結論。我把這個結論拿去跟幾個我尊敬的中國經濟專家請教,馬上被打回票。他們有不同的理由。

有人說,中國要是會崩潰,它早就崩潰了。意思是說,它那些經濟問題在別的國家不只是經濟承受不了,甚至早就讓政府跨臺、國家分裂、體制瓦解;而中國既然能撐到現在,表示這個社會已經適應這樣的環境,已經免疫了,所以這些問題已經不會讓它崩潰了。

也有的人說,中國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它對地方控制得很嚴密,對經濟也有能力掌握,所以它不會讓它倒的。有的人說,中國土地國有,它那些看起來非常嚴重的財政金融問題,光靠賣土地就可以解決了。

在學術研究上,有人比較蘇聯解體的經濟轉型與中國的經濟轉型,結論是:中國轉型成功、蘇聯轉型失敗。更樂觀的推論,甚至認為它不久就會成為世界工廠,進而成為世界強權。

當然也有許多人預測它會崩潰,而且似乎越來越多人有這種共識。但是不管各種主張多麼南轅北轍,大家都同意中國經濟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以下先提出這些問題,再說明為何中國經濟會崩潰,結論提出臺灣的因應之道。

1.中國經濟的表相

自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經二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中間雖然經過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但延宕不久,成長重新上路。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後,中國仍然表現「亮麗」,並成為一枝獨秀的世界奇葩。2001年,幾個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相繼跌倒,經濟負成長,中國仍然「七上八下」(意思是成長率在7%以上、8%以下)的一路長紅。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又引發另一波蜂擁而入的外資。許多到過中國的人,眼見它到處都在建設,整個國家好像一個大工地,新的制度、新的措施也一再宣布,仿效他國的政策快速、甚至超越。

2002年10月中國國務院經濟研究室在一個內部研討會上提出報告,表示:當前經濟形勢,是改革開放以來,相對最穩定、最健康的。現已進入持續發展時期。在可見的十年至十五年,只要國際局勢不發生大的變化,大方針不發生大的失誤,中國經濟發展不僅能保持7∼10%的年成長,且在2015年,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可達歐盟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峻宏2002)。

各級領導人對外的公開講話,信心滿滿。有些經歷中國優待、行政配合高效率的外商,認為中國簡直是投資者樂園。從產業發展的觀點,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包括多項產業的成長已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角色,的確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金玉其外」的表相,實已「敗絮其中」。我們分別從經濟成長、外資、國貿、財政、銀行、國企、失業、所得分配、社會道德等層面,提出討論。

2.經濟「成長」有玄機

2001年臺灣遭遇幾十年來第一次經濟負成長,失業率創下196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有過的高峰。不只臺灣,連一向是健康寶寶的新加坡也負成長。全世界沒有什麼好消息,中國卻一枝獨秀,還有7.3%的經濟成長率。

但是,這個成長率有兩個問題:一是它與其他經濟指標充滿矛盾,也就是說,它的正確性令人懷疑;二是這個在極權之下的高成長,會不會像蘇聯當初的高成長一樣,暗藏毀滅的因素?這兩個問題隨後討論,我們就假設它確確實實有「七上八下」的成長。這個成長雖然高於當前所有其他國家,但從歷史上看也不過爾爾。日本在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都能維持在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同一時期臺灣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0%,南韓也維持9%成長率長達三十年。而且,這些國家「當時」的平均每人所得,都高過「現在」的中國。

回頭討論這個令人迷惑的成長率。首先,這個高成長率與其他經濟指標充滿矛盾,令許多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懷疑成長率的真實。代表人物之一的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Rawski教授說(Rawski 2002),中國的改革開放造成1978∼1997年的高成長率,這似毋庸置疑;但1998年以後就難以令人信服了。理由很簡單,像中國這樣落後而快速發展的國家,不可能一邊快速成長(1997∼2000之間,GDP累計成長了24.7%),而同時期的能源使用量卻減少(負成長12.8%),民航客運量、公路貨運量、鐵路貨運量成長率都低於GDP成長率,而且物價下跌、失業率增加。

中國國家統計局計算這段期間的國民所得,也不敢直接使用各省匯報資料。好笑的是,幾經調整,公布出來的各省成長率,以2001年為例,除了雲南外,都高於全國值(全國值應該是各省的加權平均)!統計局有鑒於地方的「假報浮誇風」,2001年5至10月進行一項調查,竟發現有62,000多件統計造假舞弊。

懷疑中國經濟成長率的不止是Rawski,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賓州大學Lawrence Klein,與MIT的Lester Thurow等著名經濟學者,以及許多專業經濟期刊(如Economists)、國際經濟顧問(如Lehman Brothers)、信用評監公司(如Moody's)等,也紛紛著文質疑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高長2002)。

MIT的Lester Thurow以中國城鄉差距大,而佔八成的農村基本沒有成長(中國有關部門也承認),那佔二成的城市,要多大的成長,才能創造全國超過7%的成長率?而且,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香港,2001年幾乎沒有成長,那麼中國其他城市又如何有超高的成長?賓州大學的Arthur Waldron則提醒國際注意,朱鎔基曾公開表示,若無政府大力財政赤字融通,中國經濟早於1998年就應該崩潰了。然而,有可能單靠政府融資,就能創造整個國家反敗為勝地成長7%以上?

另一個質疑中國經濟成長率的理由,是它的「存貨」特別多。存貨(實際上是期末存貨減期初存貨的增額)在國民生產統計中,列在投資項下,是本期的最終產品。在中國的國民所得帳上,1980∼93年間存貨投資平均佔GDP的7%(Sachs,Woo,楊,1999),一般國家很少超過3%;臺灣在過去五十年,除了經濟不景氣的幾年外,「存貨」基本上約佔GDP的1%。如此,保守估計至少有四個百分點是不應有的存貨(即積累賣不出去的產品),亦即其成長率就要調降四個百分點(從7%降至3%)。根據中國內部資料,國有企業積壓產品年達千億元以上(岳山2002)。

其實,不只國外專家或專業機構質疑,中國國內專家也對經濟發展現象表示不解。現任中國全國政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董輔礽,2002年8月在深圳舉辦的半山海景財經沙龍上,談到中國經濟的八大矛盾,包括經濟保持持續、穩定、高速成長,但商品價格連續下跌、失業率也在上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城鄉貧困問題越嚴重;銀行存款增加的同時,部分企業資金短缺;財政收入迅速增長的同時,財政赤字也在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財政,從2001年9月份至今入不敷出,且跌勢未衰;部分沿海和城市異常繁榮,內陸許多地方差距越來越大;水土資源越來越短缺,資源的浪費又極其嚴重;經濟迅速增長,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未歇。

根據Rawski的估計,中國經濟成長率在1998∼1999兩年各約在正2%與負2%之間,2000年約2∼3%,2001年也只有3∼4%。其他人的估計稍有不同,但也差不多。中國的官方與學者當然對此提出瞭解釋,但很難看到事實真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