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克斯特1969年第一次發表關於植物生命奧秘的文章後,引起世界轟動。有5000多個科學家向他索取文章原稿,想要做進一步研究。可是,在隨後的研究中,有許多科學家重複他的實驗,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於是,他們把這些現象戲稱為「巴克斯特效應」。
舉個例子,巴克斯特將一棵植物接到實驗儀器上,在2點45分開始測定,然後他就去了一家商店。大約6分鐘後,他已走出幾個街區了。他想起忘了帶錢包,便轉身回去。這時的時間是2點51分20秒。在實驗儀器的記錄中,發現前5分鐘一直是平緩的,然後突然出現一個高峰,時間恰好在2點51分20秒。也就是說,在他決定回來的那一瞬間,植物就已經知道並做出反應了。
再來重複一次這個試驗,一切實驗條件都一模一樣。將植物接上儀器,開始測定。他出去了,走了6分鐘,然後回來。可是,這一次植物卻沒有任何反應。有的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巴克斯特效應」不能被證實,因為它不可重複。
其實,通過可重複性來證實一個理論就已經把巴克斯特實驗侷限住了,因為這種方法論本身建立在排除植物能感知人的思維這一基礎上。實際上一棵植物不僅僅是一堆葉綠素,糖,水和無機鹽等的組合體,它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想的靈體。當它感知到第二次試驗是已經計畫好了的時,就沒有理由感到「興奮」了。
不轉變人的思想,帶著僵化觀念的框框,用單純的化學手段去研究生命的奧秘,即便發現了超越常理的現象,也揭示不了其背後的真像。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植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