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企赴港上市 有許多化妝術
去年掀起的大陸民營企業赴香港上市風,給了香港股市新希望,股價甫上市即炒上幾倍者比比皆是。但隨著民企一一出事,民企赴香港上市政策,已被大陸證監會重新納入檢討。為吸收資金、壯大民企,鼓勵中小企業打開進入資本市場的大門,三年前,大陸證監會開始鼓勵民企到香港上市。這些經過競爭脫穎而出的民企,都希望躋身香港上市公司行列;不僅可得到全球知名法人的資金挹,
藉此組織策略聯盟,一方面提高企業知名度,並且還能透過股票上市的激
勵,引進更多專業人才,壯大公司實力。
這些民企赴港上市,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化妝」術。據香港媒體透露,一些專業的財務顧問公司,會為這些民企適度「包裝」。首先,一班「專業人士」可以挹注資金給民企,收取50至200萬港元不等的「酬勞」,或著拿5%至8%的股權,企業上市後,立即變現,並在民企上市前挂個職位,等一切上軌道後,獲利了結。
例如某個企業,本來在大陸的淨資產只有600萬港元,但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兩個月後變成6000萬元,然後從銀行貸款5000萬元,企業付出的費用是100萬元。這個過程還有一中間人,會將資金注入這個「等米下鍋」的民企,做一年股東,等民企資產很快達到上市規模,並成功上市後,就趁機套現。
從仰融的華晨汽車、楊斌的歐亞農業到陳順利的特種纖維股價暴跌,赴港上市的民企,一一出現財務問題,使民企本身體質是否健全在香港股市造成疑問,國際法人也不敢踴躍買進民企股票。
影響所及,不只是爆發問題這幾家,現在排隊來香港上市的民企,還有數百家之多,若民企股的投資熱潮全面減退,這批企業的上市大計,亦可能泡湯。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