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海外華人三「氣」

國內的人對出國回來探親的人有「三氣」的評價:說話洋氣、花錢小氣、穿著土氣。  

作為出國人員中的一個,我是同意這種評價的,這「三氣」的特點普遍存在。我這裡想要講的,是個中人對這種現象存在原因的理解。  

說話洋氣是「三氣」中最沒有必要的,我認為是態度問題而不是水平問題。現在自己申請出國的人(隨家人出去的除外),出去時年齡一般都25歲以上,平均約為30歲,中文水平已十分穩定,出去幾年回來就說自己中文說不好了是裝的。  

在國外生活的人日常說中文時的確有夾大量英文的習慣,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身的優勢,有些詞是英文講起來更爽,也有些詞始創於英文環境,中文的翻譯不能百分之一百到位,例如hangout、sucks、pissoff等,我平時用得很頻繁但至今仍不能準確翻譯過來。可話又說回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換一種方式一定能把話說清楚。  

事實上,海外華人的交際圈還是以華人為主。許多人就算在洋人公司裡工作,也因為家裡人和朋友都是中國人,日常講中文的時候比講英文時要多。再說一個30歲左右才出國的人,幾年就說忘了中文,我覺得是「裝洋蒜」的居多。  

應該說,有時我在講純中文的時候也會偶爾遇「坎」,一些詞出口之前有一個翻譯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基本不易察覺,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們是絕對可以講好母語的。因此就像我前面所說的,說話洋氣的只是一個態度問題。  

花錢小氣是真的。在國外生活壓力比國內大得多,尤其新移民在立足階段生活水平普遍要比出國前有所降低,慢慢就變得斤斤計較起來。國內的錢掙得輕鬆,許多單位裡人浮於事,上班聊天看報紙就過掉一天的大有人在,請個假算不得什麼。雖說現在國內的情況也有了很大改變,尤其是外資企業,也多多少少向西方看齊,但和國外比起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本人前些時候回了一趟國,第一天就和我弟弟鬧了彆扭,因為我一清早到深圳後就想馬不停蹄地趕回家。弟弟則想在深圳好好招呼我一下,下午再陪我回家。我為了那幾小時沒有得到最為有效的利用心疼得語無倫次,只知道鬧著要走。  

國內的人是不能理解:我揮霍的每個小時都是以一個小時的勞動真金白銀地換回來的。由於我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時間不長,法定的假期只有一個多星期,我回國前攢了19個小時的加班時間,再死乞白賴向我上司「借」了15個小時,故意湊在一個長週末上回來,好多得一天,這趟國才算回成了。我能不小氣嗎?國外的老闆真的會對你的工作時間算計到以半小時為單位,加班也不是想加就加,因為老闆要補假或補錢給你,所以他們會要求你把工作在正常時間內完成,實在完不成要有理由,經老闆批准才能加班。以致我去年一年才加了19個小時的班,一個小時沒捨得花掉,留著回國。  

這裡時間就等於金錢,我的19個小時加班時間假如不是用於補休的話,老闆需以一倍半的比率付薪給我,約值600多加幣,大約為人民幣3000多元。現在明白在國外的人為什麼對金錢和時間都算計得那麼清楚了吧?  

穿著土氣卻是時尚標準不同造成的。剛出國的人也覺得西方人穿得比我們隨便,「常見他們穿T恤短褲」,沒有我們的衣服漂亮。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西方人對穿著十分講究,最是「先敬羅衣後敬人」,但他們的穿衣文化與我們大不相同。  

首先,他們講究不同場合不同的dresscode(著衣原則),上班的衣服和居家的衣服不同,去派對的衣服和郊遊的衣服不同。而且這種區分相當嚴格,不像在國內,上班穿什麼衣服的人都有,有些愛打扮的人去郊遊也穿著漂亮的正式服裝(如旗袍式連衣裙、高跟鞋、西褲等)。  

遵守dresscode是融入當地文化的重要一步,新到一家公司首先要瞭解該公司的dresscode,上班服裝一般分為正式商務服、休閑商務服、休閑裝三種。前兩種不難界定,後一種範圍太廣,公司通常有文件規定什麼休閑裝允許穿,什麼不允許。例如我們公司,牛仔褲與波鞋就在明令禁止之列。  

去派對前也應瞭解dresscode,要問明主人是穿正式禮服還是休閑裝,穿錯了就失禮了。  

其次,各地的流行時尚不同,國內講究的是式樣的華麗,北美講究的是用料和細節的精緻、式樣要不露斧鑿痕跡,許多名牌服裝,標價幾百上千,看上去簡單、似無特別,但穿上去非常服貼,細節上無可挑剔,本地人一眼就能識別。我最近回國,發現國內物價比我出國時還低許多,但我只買了唐裝,其他的流行服裝,因式樣太過繁瑣,不符合這邊的時尚,所以一件都沒有買。  

依我的個人意見,我們這些海外華人,說話不是一定要洋氣,花錢不得不小氣,穿著各有各的風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