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嚴重缺水 地下水位續降

10-21訊,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8,是世界人均的1/30,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標準,屬於重度缺水地區。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提出,北京市應實施控制需求、節水優先;源頭削減,治污為主;多渠道開源,特別重視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的戰略。錢易教授還對北京市一些工程都突出水的問題提出質疑:個別建築將建設在大水池中,巨大的拱形屋頂上有潺潺瀑布流下;奧林匹克公園和很多相關工程,也將用水來點綴。「這些計畫中用的是什麼水?是否用循環水系統?是否計算過蒸發耗水量?是否考慮過水的生產力?」

  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博士呼籲,盡快制訂北京市的《雨水利用條例》,規定新建小區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

  來自北京市水利局的報告稱,官廳水庫、密雲水庫入庫水量已衰減30%至50%。2002年大旱已成定局。截至今年9月1日,北京市平均降水322毫米,比多年同期減少36%。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16.01億立方米,比年初減少3.7億立方米。

  受上游地區水資源開發影響,密雲水庫上游的潮河連續3年出現斷流,官廳水庫上游的永定河連續兩年出現斷流。水利部門稱,隨著上游地區取水量的增加,北京的這兩個水庫入庫水量的衰減趨勢難以逆轉。

  另一不容忽視的情況是連續大旱,地下水採補失衡。今年7月末,全市平原地區地下水平均深埋為18.23米,比去年同期下降0.65米,與1980年初比,下降了11.78米,地下水儲量累計減少60.31億立方米。由於地下水連續超採,造成以市區為中心的嚴重超採區面積達到1262平方公里。

  專家認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遠遠超過其承載能力。水資源短缺和地下水超採已造成北京地區生態環境方面的諸多問題,如河道乾枯、井泉枯竭、水質污染、植被退化、生態遭到破壞。去年北京城區河湖大面積爆發藍藻,表明城市水生態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