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莉:紐約的中國風暴

紐約不僅因為擁有美國的象徵性-自由女神而著名,她還是美國的金融動脈,在過去六年中,除了1998年(舊金山奪冠),紐約一直是美國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地,難怪她一直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重要性還不幸的表現在,當2001年恐怖份子選擇重創美國,紐約自然而然成為目標。

紐約最有魅力之處不完全在她的摩天大樓和蓬勃的經濟,她濃厚的義大利移民文化使整個城市充滿浪漫,迷人而懷舊的氣息。可能再沒有一部電影像「美國往事 (Once Upon Time in America) 和再沒有一個演員像羅伯特德尼羅那樣精確地詮釋紐約攝人心魄之處。

作為一個傳統的移民城市,紐約仍然每年接受近十萬外來移民,是2001年美國除洛杉磯之外接受外國移民最多的城市。根據美國移民局公布的數字,近三年來 (1998-2001) 大陸華人在美國移民榜上高居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墨西哥和印度),每年移民入美國近六萬人。

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紐約正刮起中國風暴,華人,尤其是大陸華人,正在逐漸取代義大利後裔在紐約的影響。

雖然在任何一個舞台上,新舊角色的更替都經常帶來種種不快,甚至是爭鬥。但是在紐約混居的華意居民之間並沒有因此產生太大矛盾。「義大利人和美國其他種族比,一般人比較輕鬆,容易聊天,挺隨和的,所以華人和義大利人的衝突比較少,」高新年說。高新年,是紐約市政府的一名計算機工程師,他是八十年代底被公派來美國學習計算機,畢業之後就留在美國,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美國拿到綠卡,隨後把一家老小都接到美國。

而義大利裔美國人對華裔也有不少認可之處。他們對不少華裔家庭拮据的經濟情況比較理解。「如果時光倒流100年,不少義大利移民剛來美國,他們的處境也不比現在中國人好到哪去。經常是好幾個家庭一起擠在一個小公寓裡,好存錢買房子,或者純粹為了生存。我看現在在紐約的新華人移民和我們的祖輩也沒什麼區別,」義大利裔美國人約翰希尼希說。約翰希尼希開一家義大利餐館,說在大概15到20年前,當華裔居民開始搬進傳統上是義大利裔居民聚居區,確實有人怨聲載道。「但是大家慢慢意識到華裔居民工作努力,不愛找麻煩,於是就不再對華裔居民搬入說三道四。」

也不是所有義大利裔都如此痛痛快快地接受華裔。在紐約住了一輩子的62歲的喬伊帕洛奇尼說,「中國人是比較勤勞,不愛惹事,有很多美德。但是這不是人好不好的問題,或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文化習慣一樣不一樣的問題。我們終歸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根。當一大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源源不斷湧進來,我們自己的存在,義大利人的存在就被沖淡了。這是讓我不勝悲傷的事情,因為我歸根到底是一個義大利後裔。」

紐約最新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義大利裔所佔的比率正迅速下降。1980年他們的人口超過一百萬,1990年下降到八千三百九十萬,今年只剩下七十萬了。在某些老的義大利裔聚居區,義大利裔居民的數目下降得更快。比如本森赫斯特區目前義大利裔居民的數目不到20年前的一半。

當然原因很多。移民發展經常遵循一條路,那就是一代比一代人有出息。只是藍領階層的第一代移民經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醫生,商業企業高級職員。所以,隨著老移民經濟上打一個翻身仗,收入不斷提高,他們逐漸開始希望住一棟更寬敞,有綠地的房子,而這種房子在老街區比較少見,所以他們必須選擇搬到紐約附近的地區,比如開車半個小時左右的新澤西州。這些義大利裔的居民同樣遵循這樣一條道路,他們開始還盡量把自己在老街區的房子賣給同是義大利裔的親戚朋友,但是很快他們就轉向願意出更高價買房子的中國人。

已經有不少紐約居民開始抱怨城市傳統的義大利裔味正在消失,從而紐約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城市也會慢慢隨之失去她獨特的魅力。

中國人開的美容院,餐廳,小賣部正在取代別緻的露天咖啡館,通往中國城的地鐵,公共汽車極為便捷,中文正在越來越多的商店招牌,甚至路牌上出現。傳統是充斥義大利人的教會現在常常是華裔的天下。雖然,紐約的政治舞台上還是義大利裔的政治家唱主角,但是不少社會學者說義大利裔政治家早晚會失去他們現在享受的在當地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華裔在紐約市的增長的確在改變城市的味道。商業也在適應這種改變。比如約翰希尼希的餐館最近雇了4個會說普通話,廣東話,閩南語的華裔招待,來吸引華裔,尤其是不會說英語的華裔顧客光顧他的餐廳。

「每群移民都會給一個城市帶來新鮮的味道。因為移民不僅適應當地的生活,他們會改變當地的生活。因為人是動的,他們帶來自己的文化,自己品位和獨特的智慧,」紐約州立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塔來斯說。

也許有一天,在紐約(英文名:New York)的爵士酒吧中歌手不再唱那一首著名的歌「New York, New York」,而是唱中文版本的「 紐約,紐約」。

原載《華盛頓觀察》週刊,第三期,2002-9-25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