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湖造田」洪澇元凶

今年八月以來,湖南降雨量僅較往年同期增加三成,卻已令洞庭湖區成為澤國。何解雨量不大卻造成如此慘重的損失呢?這是人禍,「湖造田」令洞庭湖的面積不斷萎縮,儲蓄洪水、吞吐長江的功能大不如前,以致雨量稍大即演變為大災難。

「八百里洞庭」曾吸引過不少騷人墨客,一度是中國最大湖泊,是長江最大的蓄洪水庫。可是,由於泥沙淤積、人類圍墾,洞庭洞面積由清末的六千平方公里,減至現時的二千六百平方公里,僅過去五十年其面積就減少了一半。

50年面積減半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兩位專家呂娟和周魁一曾撰文指出,人類圍墾洞庭湖的面積是自然淤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圍湖造田是洞庭湖面積減少、蓄洪能變弱的元凶。

兩位專家的研究顯示,五十年代是洞庭湖被蹂躪得最厲害的時期,僅中共建國頭十年,洞庭湖就萎縮了四分一(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當中大部分變成農田。

近年圍湖造田雖已停止,但洞庭湖□聚四水(沅、湘、資、澧)、吞吐長江的功能,已大不如前,以致區內的降雨量只要稍大,就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一九九二年大洪水後,總理朱鎔基三次視察家鄉的洞庭湖,指示要加強治理洞庭湖,但地方當局並沒認真執行。九八年,湖南再受洪水之苦,經濟損失達到二百億元,地方政府終體會到洞庭萎縮帶來的災難,開始退田還湖。可是,要挖開堤垸,將萬頃良田變成滔滔洞庭湖的一部分,既要搬遷數以萬計居民,還要顧及他們的生計,談何容易。


博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