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曾追隨甘地 天津女子遠嫁印度20年無悔
她是一個端莊秀麗的中年女子,名叫曾也蘭,天津人。我在印度中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見到她時,從衣著上一點也看不出她在印度已經生活了20多年。曾也蘭的爺爺曾聖題早年曾是新加坡《南洋商報》的總編,在東南亞一帶頗有聲望。由於崇拜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上世紀30年代初他隻身前往印度求學。先在加爾各答拜大文豪泰戈爾為師,在其創辦的國際大學就讀。後又結識聖雄甘地,親耳聆聽他的教誨。當時,中國正值內戰,甘地對他說:「你們應該和平」,並當場向他賜名「聖題」,即印地語「和平」的意思。甘地身陷囹圄時,他曾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後來,又到甘地家鄉古吉拉特邦的薩巴瑪蒂「非暴力抵抗學院」(即「真理學院」)裡住了多年,著有《在甘地先生左右》一書。與甘地和泰戈爾的交往,使他認識了許多印度友人。後來中國抗戰爆發,曾先生為了奔赴抗日前線而離開印度回到祖國。沒多久印度獨立了,中國革命也勝利了,中印之間有過一段十分友好和睦的日子。但由於種種原因,曾聖題重返印度的願望一直擱置了下來。
20世紀70年代末,中印關係有所好轉。1979年,印度「甘地和平基金會」突然發來了請帖,邀請曾聖題到印度去。那一年他已80歲。家人擔心他的身體,勸他不要遠行。但這位對印度情有獨鍾的老人仍毅然前往,並讓孫女曾也蘭和外孫一道同行。17歲的曾也蘭就這樣來到了令她心馳神往的印度。
甫出國門,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她跟著爺爺先到了印度南部的馬德拉斯,後來又去了新德里和孟買。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吃住習慣,都與中國不一樣。
他們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瑟瓦格拉姆「真理學院」裡,不僅生活艱苦,而且吃素齋。在那裡,她認識了古塔.克朗蒂。克朗蒂的父親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鬥爭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財產,全家不得不住在「真理學院」。不久,他們相愛了,但遭到曾也蘭爺爺的強烈反對,爺爺希望她能嫁給一個中國人,曾也蘭卻絕不放棄對克朗蒂的愛。21歲那年,她與克朗蒂結婚了。
爺爺一直想多寫一些有關甘地和泰戈爾的著作,讓中國人更多地瞭解這兩位偉人。但畢竟年紀大了,加上突發癌症,使他無法完成這一工作。1982年,爺爺去世了。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遺體被埋葬在印度。
光陰如梭,日月似箭,倏忽20多年過去,曾也蘭已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現在她是印度一家製藥公司的高級職員,待遇不錯。夫君是儲備銀行的職員,收入也可以。如果不看她那張典型的中國人的臉,光聽她用印地語、馬拉提語或泰盧固語與印度人交談,真以為她是印度人呢。確實,她已經完全融入到印度社會中。她在公司裡講英語,在家裡講印地語。儘管每星期全家都要到海得拉巴的中餐館裡吃一頓,但更多的生活習慣還是印度的。
曾也蘭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大的叫朱瓦拉,小的叫印中。朱瓦拉今年才17歲,但已經是全印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在世界排名第二十七位。現在是印度羽毛球國家隊的主力。全家都對她抱以期望,希望她有朝一日能成為奧運會冠軍。當我問她,將來在賽場上遇到中國運動員時怎麼辦?朱瓦拉猶豫了一下後說:「把他們打敗。」小女兒名叫印中,雖然只有9歲,但很有志氣,揚言將來要當印度總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新德里,曾也蘭正要把小女兒送回中國度假。她說,要讓女兒好好學習中文,將來成為一個溝通中印兩國文化的使者。
那天,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曾也蘭,遠離祖國嫁到印度是否後悔?她爽朗地笑答:「終身無悔。」她說,跟爺爺來印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進中印友誼。現在她在印度成家立業,已經以實際行動實現了爺爺的宿願。
- 關鍵字搜索:
-
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