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民無信不立——中國社會誠信的瓦解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一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如果完全沒有了信用,這會是怎樣一個社會?答案是:沒有社會。即社會馬上崩潰瓦解。
這並非危言聳聽。誠實守信,這是連接社會成員的最基本的紐帶。缺乏了基本的誠信,社會必然癱瘓。
這可以從最原始的關係談起。譬如,貨幣代表的是一定的價值,倘若它的信用喪失,商品社會如何運轉?只好退回原始的物物交換的狀態。但即使是物物交換,倘若對自己的物品的質量弄虛作假,則交易仍然難以為繼。貨幣的價值失去信用,銀行立即破產。此類最原始的道理,可以推到人類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的一切關係,最根本的方面,都是維繫在"誠信"這兩個字上的。特別是是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契約經濟",而契約的有效性,是以誠信作擔保的。或者換句時髦的經濟學語言,缺乏誠信,交易費用將變得無限大,而使經濟無法運轉。
這裡還涉及到現代社會對"道德"這個詞的用法的微妙演變。
從中國儒家的教誨,到基督教的"十誡",以及各種文明中關於各自道德的訓誡,雖然互有差異,但基本的核心成分是大體一致的。而道德的重要內涵,在文明交融後的今天,人們發現,最能普遍化,即最類似於康德的"絕對命令"的,大體上都與誠信相關。如:不說謊,守約、不偷竊(尊重他人財產權)、尊重他人隱私、公道交易、公平競爭等等行為規範。而傳統上依血緣關係以及小團體內的本能性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高調"道德",因為無法普遍化,已經日益被現代倫理和現代社會淘汰了。
有鑒於此,對現代變遷相當敏感的作者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歷史終結"了之後,居然於1995年又發表一部引起熱烈討論的專著《信用(Trust)》,專門討論一個社會其成員之間的信任度的大小與其經濟、政治的制度形態之關係。該書依信任度為標尺評判各種社會,打破了傳統的以東西方劃界的慣例。
回到中國的現實。眾所周知,中國大陸目前在道德領域的"禮崩樂壞",最觸目驚心的,就是誠信的崩解,是信用的危機。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門,其普遍欺詐已到如此程度,以致偶爾一個守信的人,會被人看作"大熊貓"式的稀有動物,而被好奇的人們"觀賞"了。
失去了"誠信"這一社會運行的最重要的粘合劑,恐怕是社會解體的先兆。
中南海高官們並非沒有看到這一點,以致令江澤民提出"以德治國"的口號,以"挽救頹頹日下的世風"。
但問題是,在道德普遍淪喪的今天, 政府如何實行「德治」呢?
中國歷史告訴我們,所謂「德治」,是「人治」的一種,它依靠統治者和上流階層的道德楷模"垂範"百姓,教化社會。"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此即儒家的「德化」。小"草"老百姓必隨統治者君子之"風"而倒,獲得教化。當然,實際的統治方式法家說得更直截了當--「以吏為師」。
問題在於,當今中國普遍的誠信喪失,難道不正是「以吏為師」的邏輯後果?用老百姓的話,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從最高層"挂羊頭賣狗肉",以"共產黨之名,行官僚資本主義之實"算起,當代的"官吏"們,有幾個不是缺乏基本的誠信的?因此可以斷定,江式「德治」將必定是某種虛偽和腐朽的極權專制,即:實際行為和宣傳口號的二元分裂,隱蔽行為和公開行為的二元分裂,上層標準和下層標準的二元分裂。這一系列大分裂,將摧毀一切普遍的道德規範,使中國更深地滑入道德文化危機和總體價值崩潰的深淵。
現在,中國的誠信危機是如此深重,是該考慮大廈傾頹之後如何應付的問題了。
New Century Net(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陳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