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

董建華本週三會在立法會公布其高官問責制的框架,不過從最近「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的各種訊息看來,問責制的設計重點似乎不在於高官如何「問責」,而在於董建華如何「杯酒釋兵權」,將分散於各司長的權力收歸特首一人。

 在高官問責制下,以往由政務司長統率的決策局以及財政司長轄下的財金部門,全部改為直屬特首,兩位司長的權力毫無疑問會大幅削弱,而問責制的局長(即一般通稱的部長)多達十一人,舊部門沒有大刀闊斧的裁減合併,意味將來各局長權力分散,沒有一個人能獨擁大權,足以對特首形成「威脅」。

 在各個高官中,政務司長的角色最為尷尬。財政司長儘管被削權,但仍有「財政」可理,律政司長和其他局長,亦有他們的專屬職務範圍,分工明確,唯獨政務司長的角色至今尚未明朗,其統率各部的權力已然失去,將來還有什麼「重要工作」可做,實在令人疑惑;說不定政務司長會變成一個「不管部部長」,權力比其他局長還低。

 高官問責制無疑是一次政治大換班,將董建華不信任的前港英高官的權柄全部收回。回歸後最初幾年,北京和董建華為了穩定局面,同意讓港英時代的高官集體過渡,但他們對於港英官員的疑慮始終沒有消減,以往董與陳方安生的矛盾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

 陳方安生離任,只屬人事更迭,未足以清除港英舊官的影響力,現在的高官問責制,則在制度上根本改變特區權力架構,除了特首一人之外,沒有任何官員可擁有綜括各決策局的權力,那些所謂「手袋黨」、「港英餘孽」,今後倘不「提早退休」,就要退居「高官」副手,完成董建華的分階段權力轉移計畫。

 問責制將權力集中於特首一身,消除政出多門的決策和施政障礙,也許並非壞事,但沒了其他官員的「制衡」,特首本人的智慧和魄力就變得非常重要。董建華過去五年政績不佳,現在連政務司長的權力也「攬上身」,他是否有能力主持大局,實在令人憂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