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髮碧眼美國父母時興領養中國娃

美國各地有75個「華人子女領養家庭」分會,各地會員數量從數十個家庭到上千個家庭不等,都是不分宗教種族、不圖賺錢盈利的自發性組織。

華盛頓地區的「華人子女領養家庭」分會成立於1997年,會員有330多家,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他們舉辦了富於中國特色的晚餐會,邀請華人演員表演京劇、雜技、民族舞蹈,還有熱鬧的獅子舞。今年在馬里蘭州一家粵菜中餐廳舉行的晚餐會,是歷年來參加人數最多的,到場的總共200多家,將近600人。

晚宴上,黃頭髮藍眼睛的美國父母、爺爺奶奶,帶著黑頭髮、黑眼睛的中國孩子,一邊品嚐正宗中國小吃和煎炒烹炸,一邊觀賞文藝演出。華盛頓華人子女領養家庭協會主席特蘭波說,舉辦這樣的活動,主要是讓這些中國孩子有機會在一起:「這些孩子有類似的背景,都是在中國出生,被美國家庭領養,在美國長大,這樣的活動讓她們交朋友,覺得自己不孤單;另外,做家長的美國爸爸媽媽也有機會在一起交流經驗。」

很少黑人家庭領養中國孩子

這些從中國領養的孩子,年齡大部分在10歲以下,幾乎都是中式服裝、中式打扮,台上演員的表演引來大家陣陣的喝采和掌聲,有十幾個不認生的孩子乾脆聚集到前臺,想仔細端詳京劇演員的服裝和化妝。有的家長放心不下,走到前面來關照自己的孩子,足以看出這些美國父母的愛心。

特蘭波說,1993年以後,中國政府放寬海外領養政策,設立專門辦事機構,負責協調外國人申請領養的工作:「1993年的時候,每年只有二三百名中國孩子被美國人領養,現在這個數字大大增加,每年有大約四千名中國孩子被領養到美國。」

特蘭波女士還談到兩點特殊的現象,一是整個華盛頓地區300多個領養家庭裡,她總共只見過3個中國男孩被領養到美國來;另外,好像沒有聽說過美國黑人家庭領養中國孩子的。 魯斯奈剋夫婦1998年從重慶一家孤兒院領養到當時10個月大的愛麗斯。魯斯奈克說:「我可能是愛麗斯當時見過的第一個男人,她從一開始就喜歡我,頭兩個星期只跟著我,晚上要把頭靠在我胸前才能入睡。」說到飲食習慣,愛麗斯當初離開中國的時候主要吃嬰兒食品,來到美國這幾年,爸爸媽媽想法學做中國菜:「長期以來我們都吃素,愛麗斯和我們一樣,不喜歡吃肉,所以我們經常做中國炒菜,還有用雞蛋做的菜。」

施維夫婦96年從重慶領養到JASMINE,JASMINE今年6歲了,在美國的中文學校學會用中文說「你好」和「我愛你」。施維太太是華裔美國人,她回憶起當年在重慶一家孤兒院第一次見到JASMINE,就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有緣份:「JASMINE很有意思,當時她在睡覺,同一間屋子裡其他孩子也在睡覺,別的孩子醒過來以後一看見我就哇哇大哭,只有JASMINE一個孩子睜大眼睛看著我,沒有哭。」

施維太太說,雖然自己是華裔血統,可是不會說中文,又從來沒做過父母,把JASMINE 帶回美國的時候還真有點緊張,可是,兩三年過後,不僅樂在其中,而且樂此不疲,2001年1月又前去中國廣西北海領養了第二個女兒JENNA。施維太太說,對比兩次領養經歷,她覺得中國機構的辦事效率提高了:「96年領養的第一個孩子JASMINE,去中國之前雖然見過照片,可是照片是6個星期大的時候照的,等見到本人,JASMINE已經6個月了,和照片上的樣子很不一樣;後來,2001年領養的第二個孩子JENNA,我們從中國那裡得到的照片就是她當時的模樣,個人資料也詳細多了,比方說告訴我們JENNA的體重、身高等等,這樣我們去中國接她的時候,也知道該帶多大號的衣服。」

告誡子女不忘自己是中國人

施維太太說,因為這些女嬰大多是被人遺棄的,不太容易查找她們的出生情況。記者問施維太太,有沒有考慮過將來JASMINE 和JENNA長大以後,可能想回中國尋找自己的生身父母。她說:「要是有可能,我會鼓勵她們去尋找,可是我覺得不大可能,就拿JASMINE 來說吧,只知道她是在一個1千4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出生的,別的記錄什麼都沒有,她們是被人遺棄的,或許是因為中國只要一個孩子的政策,或許是有的中國家庭喜歡男孩子,不想要女孩。」

麥金考達夫婦兩年前在瀋陽一家孤兒院領養了當時只有8個月大的SARAH,夫婦倆對中國五千年文化很感興趣,他們說,中國孩子健康、聰明,中國的傳統倫理也很實際:「中國對老年人沒有偏見,尊重老年人,領養SARAH的時候我們自己都已經40歲了,可是中國還是同意讓我們領養,中國尊重長輩。我們在中國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SARAH 現在快3歲了,麥金考達夫婦說,他們從來沒有對SARAH隱瞞她的身世:「SARAH自己也常常對別人說,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總是告訴她,你是中國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你要永遠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

今日美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