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國共鬥爭史者常感嘆,中共擅於宣傳和包裝,所以贏得民心,打敗國民黨。但從董建華兩度出任香港特首過程,卻絲毫看不出中共的高明之處,高達百分之六十港人反對的特首人選,只要「中央」支持照樣連任,港人的意願算甚 ?除了中共「導演」不力、無心栽培香港民主幼苗外,該怪的是香港的民主土壤實在太貧瘠。民主派人士示威遊行抗議特首同額間接選舉,聲勢太弱,迴響太小,香港被殖民百餘年,從沒有享受過民主,港人似不太在乎特首如何產生。董建華模仿「雍正王朝」電視連續劇雍正的台詞「急你們所急,想你們所想」,立刻贏得「仰望北京」的商界響應刊登大幅廣告支持。一國兩制如此定調,對臺灣能作何號召呢。
中共對香港一國兩制的「示範導演」低劣,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共始終未認真要把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樣板給臺灣看;一是中共並未真的搞懂民主的真義和「臺灣人要求當家作主」的心理(錢其琛語),以為靠大陸的經濟,就能拉住臺灣民心,卻不知臺灣民眾很在乎用自己的一票,決定政權歸屬和誰是領導人。香港對臺灣拒絕被大陸統一,作了最佳的示範告白。
其實以近來台海兩岸的演變,「經濟」成為決戰點,「政治」退居次要。大陸的市場、勞工、經濟潛力甚至政府爭取外商表現的效率,完全掩蓋大陸專制體制、官僚貪腐、及未來社會轉型、加入世貿各方面調適不良的風險,使台商和外商紛紛用樂觀角度看待大陸,連帶使中共產生對臺灣不致獨立的莫名信心。
在「經濟決戰」的態勢下,臺灣所擅長和可引為護盾的民主自由,不但臺灣人自己忽略,陳水扁政府先天上不具「放眼大陸」的企圖心,大陸政策除了消極的防杜臺灣經濟被牽制外,政治上努力的方向都擺在「去中國化」和對美國關係上,希望從美國的國際戰略利益,去發覺美臺共同的交集,以拒斥大陸對臺灣的磁吸效應。
兩岸這樣的思考和發展格局,似已造成戰略方面的微妙轉變:大陸用自己的強項─經濟,去抵消弱勢的政治不民主、不自由在國際和臺灣人民間帶來的負面效應,所以臺灣和國際間接受一國兩制者漸多,臺灣人願移民大陸者陡增;臺灣則藏起最有力的武器─民主,卻拚命尋求最弱勢的外交方面的突破,和最不可能實現的台獨政治目標。這樣的發展,強弱更可判。
固然阿扁上臺後,護照加註臺灣簽發、尋求駐美臺北經文辦事處改名「臺灣代表處」,都屬一步步接近目標的嘗試,但其實台獨也蘊涵一個最爭議的問題:它會不會只是一個騙局?一個爭取選票的騙局?
世界週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從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