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國:不容忽視的《火種》

最近看到友人在網上推薦《火種:中國與美國被襲擊的幕後故事》(Seeds of Fire: China and The Story Behind The Attack On America),作者高登.湯姆斯(Gordon Thomas)是國際著名的記者,有30年報導外交事務的生涯,擅長追蹤情報領域的新聞報導,他已經寫38本書,在36個國家發行,約4500萬冊,其中大部分是寫間諜的。去年11月(Dandelion Books)出版的《火種》,版權已經賣給30個國家,並有一個電影公司(Anvil studios)已經賣下了他的電影版權。

這本書的主角波拉德(Jonathan Pollard),是一個獲獎的微生物學家最小的兒子,原是美國一個高級情報部門的資深分析員(文職),因為在這個職位上可以看到美國情報系統最尖端的情報資訊,所以通常都要進行最高級別的安全背景檢查,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波拉德年輕時毫不掩飾自己支持以色列,他的家庭和他家的朋友描述他對摩薩迪(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力量幾乎著了魔,他在斯坦福大學上學的時候就說,正"等待以色列召喚我的那一天"。當時,並沒有人把這當回事,許多人只是把他看作一個幻想家,也就是這個原因中央情報局(CIA)拒絕了他的工作申請。他有明顯的個性缺陷:如典型的饒舌嘴。美國情報部門的負責人表示,要是長後眼的話,那時候我們都應該聽到警鈴德的響聲:波拉德吸毒、欠債,他的生活水平高於他的工資收入,他是國外情報部門想要收買的主要目標。但是他在情報分析方面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的這個才能使得海軍情報部門忽略了他的其他缺陷。

現年47歲的波拉德,因為給以色列當間諜被判無期徒刑,目前在美國保安最嚴密的監獄中服刑。相當有趣的是,這本書描述了美國國內一個強大的遊說集團--作者記錄了這些遊說者的名字--千方百計要讓波拉德重獲自由,他們的領導者是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艾倫(Allan M.Dershowitz),他以前曾擔任波拉德的律師。這本書援引這位律師的話說,"波拉德不相信自己讓美國蒐集情報的能力受到了危害,也不相信泄露了世界性的情報資料。"在強有力的人物的支持下,以色列當局也施展了各種影響力,試圖說服布希政府釋放波拉德。但書中也同時介紹了,反對釋放波拉德的除了CIA局長,另外還有四位退役的美國上將,其中一人還是美國海軍情報部門的前負責人,這些人在華盛頓情報圈內散發一個文件:闡述釋放波拉德的極度危險性,並毫不客氣的說:如果釋放他不僅是不負責任到了極點,而且是為美國最糟糕的叛徒所做的公關運動的勝利。

正像該書的書名一樣,作者在這本書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中國構成威脅。去年9月11日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被恐怖份子攻擊的同一天,有一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運輸機從北京飛抵喀布爾,成為塔裡班所接待的最重要的代表團。幾個小時以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局長接到了一封來自特拉維夫摩薩迪總部的紅色警報--最高級別的緊急情報--中國會利用毫無人性的替身--本.拉登襲擊美國。中國代表團是去阿富汗簽署本.拉登提出的合同:給塔裡班提供彈道導彈和最先進的通訊技術及空中防禦系統,以換取塔裡班保證讓中國西部穆斯林極端分子停止襲擊。這本書首次披露了大量官方從未公布的中國控制全球戰類的文件,其中有中央情報局給布希的一封通報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部署十到幾十個目標對準美國的核導彈;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秘密交易;以色列摩薩迪和中國國家安全部不斷發展的緊密關係,以及產生這種緊密關係的原因,……正是這種關係使美國最機密的核技術從勞斯.阿拉莫斯被竊取了。

讀這本書人們大致可以得到這麼一個印象,以色列把從通過波拉德獲得的情報給了北京,中國則正在利用目前的全球性危機使自己成為新的超級大國,成為美國新的主要敵人。這是該書作者的主要觀點。其中有一個細節是:以色列把一個從美國竊取的名叫PROMIS的電腦軟體給了中國,中國得以用這個軟體獲取美國情報系統和拉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核機密情報。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可怕的情景,以色列情報機構與中國聯手對付美國。儘管美國主流媒體對《火種》披露的內容,並沒有充分的注意;或許書中的內容小說情節式的推理描寫,遠大於貨真價實的情報價值,但是他所代表的社會思潮、民意取向是不容忽視的,並必將影響到中美關係。

到目前為止,美國公眾現在還不知道波拉德破壞的危險程度, CIA和FBI和其他有關機正在構評估波拉德對美國安全所帶來的危害,這些機構已經表示:他們會把所知的破壞程度公諸於眾。有一個"現在"不願透露姓名的聯邦調查局(FBI)特工人員告訴作者,波拉德竊取了美國所有有價值的情報機密,美國還需要從他所造成的破壞中恢復元氣,並不得不從前蘇聯,中東,南非,以及像英國、法國、德國等友好國家召回幾十名高級特工。在作者和許多讀者眼裡,波拉德無疑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叛徒,和波拉德相比其他間諜活動對美國安全進行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已經成了小菜一碟。從來也沒有人像波拉德在情報史上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張偉國 3/1/2002 14:35)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