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新潮? 噁心? 春節八大俗之粗庸低艷濫鄙媚惡

 2002-02-08 20: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春節八大俗之粗俗--黃色短消息拜年

  今年春節手機簡訊拜年大流行,字字含情,於無聲間暖人心。可惜攙雜其中的一些黃色短消息讓人備感煩惱,甚至倒了本來大好的春節胃口。手機如今在中國早已不是身份象徵,在大庭廣眾旁若無人、顧盼自雄「吼」手機的粗俗之輩已不多了,倒是多出另一類粗俗之輩來:一臉詭笑,狠撳手機,興致勃勃發出黃色短消息。

  記者這幾天手機短消息幾乎「爆機」,十之五六都是帶「色」的,讓人哭笑不得,而一些所謂「性幽默」更是不堪入目,讓人看了,頓生噁心感,牙口再好,胃口也好不了。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性在主流文化里長期羞於提及,反而促使民間「性文化」氾濫成災。拜讀了諸多黃色短消息,頗為佩服短消息製作者的想像力,但更憤慨他們的無聊--這完全是一種被動閱讀。令人擔憂的是,一些黃色短消息接收者變成了熱心的傳播者,不僅立即發往別人的手機,而且在公共場合聲情並茂地朗誦一番,如此污染一大片。

  據說有人已經找到了對付熱衷於黃色短消息發送者的「殺手鐧」:把他的手機號貼在大街上,上面寫著「辦證」。

  春節八大俗之庸俗--賀歲劇佳作難尋

  新春佳節,一家人團團圓圓地看電視,盡顯天倫之樂。導演們要爭奪眼球,故而爭推賀歲劇。怎奈現在的賀歲劇中平庸之作太多,流於庸俗。

  西方舶來的肥皂劇,加上本土固有的插科打諢,再用「賀歲」概念一包裝,就儼然成了賀歲劇。結果依然是結構單一,內容蒼白,結局大家都能猜出來。因此,面孔熟了,演技卻沒進步,篇幅長了,題材卻不出彩,宣傳足了,劇情卻不引人。導演演員個個賣力,像是被點了「笑穴」,毫不幽默的事情也能莫名其妙地笑上半天,還恨不得從螢屏上伸出手來給觀眾呵痒,可觀眾卻看得費力,掃幾眼就按下遙控器跳臺。大人給小孩的紅包有大鈔,導演給觀眾的「紅包」裡卻沒笑料。

  賀歲劇不能只靠「賀歲」概念的「一招鮮」,就想要在觀眾中「吃遍天」,而光靠演員的名氣,事前的炒作,油嘴滑舌的取樂,同樣也是討不了觀眾的歡喜。賀歲片要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社會變遷,光憑憑空想像,只靠傳統手法,最後只能讓日益增多的平庸之作倒了「賀歲劇」的牌子,換來的只是「庸俗」的惡謚。

  春節八大俗之低俗--廣告矮化人間真情

  商業化的社會裏,「發中華民族團圓財」的行徑比比皆是,雖然春節洋溢著人間真情,矮化親情友情卻成了廣告創意。
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責任,但絕沒必購某酒的義務,禮尚往來是人際交往的禮節,但是主人卻無非某禮不收的權利。現在電視熱播的一些廣告,誇大其詞,竭力灌輸,言下之意只能讓人作如下推測:若不購買廣告推薦的商品,就既不能送禮,又不能過年,還不能交往,更不能盡孝。

  春節期間是消費旺季,廠家商家通過廣告推薦商品,消費者通過廣告選擇商品,彼此都能得利。廠商謀求利潤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也無可厚非,但是拿親情友情作為廣告創意,此舉不妥,請在商業化的社會裏為人們留下安靜純潔的一角。

  至於一些保健品廣告喋喋不休,連篇累牘,更是讓人倒了胃口。學生尚不能填鴨,觀眾又怎能接受疲勞轟炸?僅靠誇張其詞的宣傳,沒有貨真價實的品質,這樣的廣告只能是如風過耳,在人們心中留不下什麼痕跡。

  春節八大俗之艷俗--唐裝下是牛仔褲

  過去條件困難,只有到了春節,才有機會和理由換上新衣。如今生活水平步步高,買新衣穿新衣已經不再是春節的重要主題。但春節期間,仍然能湧現服裝文化的新潮流,今年唐裝大流行,但記者在春節街頭發現,不少人盲目跟風錯穿甚至亂穿唐裝比比皆是,有艷俗之嫌。

  唐裝作為中國民族服裝文化的精品,已經成為追逐時尚者的新寵,但記者就看到這樣一位小姐,上套鮮紅唐裝,下著淡藍牛仔褲,足蹬白色旅遊鞋,可謂是不倫不類。

  專家指出,目前穿唐裝的誤區主要有年輕人穿中年人的樣式、在正統場合出現「家居」式的休閑唐裝、在喜慶場合穿暗色唐裝以及穿著穿著亮麗的唐裝招搖過市等。

  其實唐裝並非適合各色人等穿著,一件得體的唐裝,不但要精心剪裁,還要與其他衣服精心搭配。古代人做衣服都是要請裁縫度身定做的,因為現在唐裝成了賣點,許多服裝廠都加工加點,大量生產,導致麵料低劣、做工粗糙,而不少人更不顧自己的體態氣質,只是一味地以穿著唐裝為美,唐裝就有滑入艷俗的危機。

  當傳統成為新潮,或許就違背了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的本意。

  春節八大俗之濫俗--地攤上也賣中國結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永恆期盼,象徵健康長壽的中國結卻在城市街頭氾濫成災。

  在上海,中國結隨處可見。甚至還有重達一噸,高可十米的巨無霸「中國結」。一排路燈全掛著,大小商場裡齊懸著,中國結還成了摸獎的獎品,購書的贈品。甚至在地攤裡,都擺著一摞摞中國結,原來紅艷艷的中國結變得灰塵滿面。如此之多的中國結,自然是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但是目之所及,一片紅色海洋,實在是視覺污染。

除了中國結,過年時還有許多求福求財的小飾物和印刷品,它們卻沒有像中國結那樣的好運,那樣的受寵。無非是商家敏銳的嗅覺,造就了中國結鋪天蓋地的聲勢。

  中國結是手工織品,懸在街頭若經幾番風吹雨打,褪色散架,豈不是讓它健康長壽的象徵掉了價?

  春節八大俗之鄙俗--爆竹聲中比誰富

  「爆竹聲中一歲除」,喜歡熱鬧的中國人放鞭炮過大年已成習俗。只是古時地廣人稀,現在人潮人海,山崩地裂般的鞭炮雜訊污染已成為好靜者的新年夢魘,而一些人借鞭炮「比富」,原來圖個熱鬧、求個吉利的純真心理,已慢慢染上了銅臭味,變得有幾分惡俗了。

  如今不少城市已經「禁鞭」,也有一些城市劃定燃放鞭炮指定區域,但實施起來並不理想。每逢除夕之夜,常常通宵炮聲如雷,住在高樓也得閉窗以防硝煙瀰漫。大夥兒要想好好看個春節聯歡晚會,非得把電視聲開到最大,即便如此,一到12點,還是什麼聲音都聽不見--不過中央電視臺很有經驗,絕不會把趙本山的節目放在這時候。經濟和社會專家說,春節從來就是人們消費心理最開放的時候,平時花錢理智者,也不惜掏大錢聽個響。好面子的,更加大手大腳了,你買500塊,我就買1000塊;你買小禮花,我就買大禮花。迎合這種心理,鞭炮商快變成「軍火商」了,火藥越填越多,一聲巨響,地動山搖。

  幸虧春節前上海市各公安機關收繳了各種非法偽劣煙花爆竹7000箱,部分非法禮花彈的尺寸達到8寸,可升空280米,開花半徑180米,而上海在去年APEC會議期間施放的禮花彈也只有6寸。至於鞭炮傷人、引發火災的消息,那是每年春節都少不了的。

  一個朋友很惆悵地說:真不及過去弄堂口的幾個孩童懂得放爆竹的真趣,他們將長串的爆竹拆散,一個個用小鐵罐蓋住了燃放,看見鐵罐被掀起老高,高興得忘乎所以……

  春節八大俗之媚俗--省、地、縣都辦春節晚會

  春節將至,各地電視臺都加足馬力籌備春節聯歡晚會,從初二晚上開始,拿著搖控器一路撳下去,電視裡畫面驚人一致,台上男男女女濃妝艷抹、載歌載舞,台下男男女女喜氣洋洋、拚命鼓掌--如果觀察仔細,當然還可看到那些大過年卻被拉去捧場的現場觀眾在偷偷打呵欠,只有在鏡頭前,才會作歡喜狀。 各省、市、區電視臺自辦春節晚會,越來越走入了一種自以為是的誤區:這場晚會就是各省、市、區形象的展示。於是大家搶明星、比排場,倒是熱鬧非凡,只是苦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不可否認,這些電視直播的晚會也有一些藝術水準相當高,也擁有一些觀眾,但更多的卻是互相模仿,唱著同樣的歌,煽著同樣的情,大筆花錢,卻讓人大倒胃口。記者相熟的一位電視臺導演私下也說:他們自己也覺得很無聊,只是騎虎難下,雖是「雞肋」,還得讓觀眾啃啃,觀眾不啃,就自己啃吧。
  讓人更受不了的是,一些地、縣也爭相辦起了自己的春節聯歡晚會,反正都有自己的電視臺嘛。

  春節八大俗之惡俗--失去童真的壓歲錢

  過年給小孩壓歲錢,由來已久,給孩子幾個小錢,讓他們吃點糖果、買個氣球、放串鞭炮,欣賞欣賞孩子們的童真,也是成人的一大樂事。可是現在給壓歲錢,早就變味了。

  很多城裡人怕回農村老家,一大原因就是給壓歲錢,三姑六婆親戚太多,「呼啦啦」圍上一片小孩,錢送出去了,人倒是有多半不認識。

  在城裡,如今給壓歲錢,更是成人一大怕,掏錢時心痛,心痛後還有些擔心--不知人家父母瞧不瞧得上?城市的孩子現在每年春節壓歲錢成千上萬者,不在少數。孩子大手大腳,互相攀比;父母則一筆筆算好賬,這些都是人情債。

  對一些有求於領導的人而言,壓歲錢更成了他們變相送禮的最好包裝。春節到領導家拜年,給領導家孩子大把壓歲錢已是司空見慣,甚至給領導家寵物壓歲錢的新聞,也偶有所聞。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春節,則是「一人得道,雞犬拿紅包」。如今一些人拍馬屁可真是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