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梁實秋周作人張愛玲們魂飛魄散的小吃

男人魂夢縈繞的是少年時的雄心壯志,女人一往情深的是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男人女人都唸唸不忘的,當屬去國懷鄉佳人難再得的故園小吃。

  梁實秋老先生在編撰《遠東英漢大詞典》之外,把一部《雅舍談吃》寫得熱火朝天,光羊肚兒就有三種爆法。他生長在北京,母親是杭州人,自個是走南闖北,交遊廣闊,所以指點各地風味,文字收放自如。南北美食,兼收並蓄。 《雅舍談吃》問世以來,一版再版,好吃者聊以解饞,好文者學以作文,更不知有幾許和他同命運之人,隔岸遙思,讀此略解鄉愁。

  而上海的才女張愛玲到美國後幾十年後,也不禁撰文回憶逝去的美食,粘粘轉、 腰梅肉、 老大昌的小麵包、 樓外樓的螃蟹面、還有鄉土的蛤蟆酥、炒莧菜加大量蒜。因為自己也知道懷舊只是徒然,她筆下總不自覺地帶一點淒然。但是畫餅充飢,聊勝於無,對自己的前半生至少也是個安慰。當然,也有天真的讀者,按圖索驥,到現在淮海路上的老大昌去買麵包,吃起來不過是極普通的品質,不知是工藝粗糙了還是舌頭精細了。

  周作人則寫得素淡,筆下竟可以是甘蔗荸薺油條燒餅甚而窩窩頭。 "我至今不希罕蘋果與梨,但對於小時候所吃的粗水果還覺得有點留戀,頂上不了臺盤的黃菱肉,大抵只有起碼的水果包裡才有,我卻是最感覺有味,因為那是代表土產品的,有如杜園瓜菜,所謂土膏露氣尚未全失,比起遠路來的異果自有另外的一種好處"文章都這樣的固執,其人可想而知。所謂清平的小品文,也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的是回不去的好日子 。

  不過,無論筆下如何精細,記憶中的美食多麼誘人,人們還是逐漸走進了快餐時代。周老先生可能傳統些,梁老先生很早就撰文讚美過麥當勞的方便、廉價和美味。而張愛鈴晚年不動煙火,長期以方便食品充飢,被一善於偷窺的臺灣小記者大肆渲染了一番。真的,誰還願意鍋碗瓢盆地在廚房忙個翻天覆地?即使可以創造"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或是白嫩粉滑的魚丸。 我們忙於生計,不再有空寫信,不再有空看書,不再有空冥想,當然也不再有空做飯。 於是,那些令幾代人魂飛魄散的小吃,終於成功地煙飛灰滅了。


*袁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