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正確解讀中國的經濟訊息
中國大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國際標準接軌。然而,人們對大陸經濟的瞭解,卻如同霧裡看花,不容易見到它的真實。觀察大陸經濟,不能完全相信官方發布的數字,因為人為因素太多。例如每年的經濟成長數字,不論國內、外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一定同官方一年前的預測差不多。幾年下來,連不瞭解大陸國情的外國學者專家在佩服之餘,也不能不表示懷疑。有時候前後信息混亂矛盾,人們不知該相信哪一個。
去年大陸的經濟和股市一枝獨秀,因此今年年初官方的口氣和數字也是一片大好。今年3月6日,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全國人大9屆4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中,指過去的一年,「規模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392億元,增加1.4倍。」國企從虧損而有這樣驚人的成就,自然表明朱鎔基給國企3年脫困的承諾得到實現。..但是最近新華社主辦的《瞭望》週刊引用國家統計局經濟學家的預測指出,國有企業的損失今年將達到人民幣700億元。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時報》報導今年1到9月國企部門虧損590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4%。
為什麼利潤突然變成虧損?這裡面就涉及到如何解讀的問題。所謂「利潤」,曾培炎指的是「規模以上」的國企,而虧損則指所有國企。但是,什麼叫「規模以上」的國企呢?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10月30日發布「國家重點企業」利潤的統計數字:國家重點企業有513戶,利潤近2,000億元。但這裡指的重點企業是不是就是曾培炎所指的「規模以上」的國有企業也不清楚。這些企業中有盈利的是417戶,其中78%的盈利集中在20個大戶中;而55%又集中在中石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海上石油和國家電力公司5家大企業。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壟斷,即使是重點企業,利潤也有限。
中共官員和統計部門的文字遊戲和巧立名目,增加了研究大陸經濟的困難,甚至會誤導作用。普通老百姓更加無從下手。這也許也是當局的目的。
又以外貿的情況來說,不同媒體的報導也容易造成混亂。據境外一家華文媒體的報導,10月中旬海關總署統計數字顯示9月份出口額達到新高,是繼8月份後今年內兩度創下單月出口新高記錄。這當然是大好形勢。但是同時有其它媒體引述新華社報導這個海關統計數字時,強調的是4月以來出口增幅的逐月遞減和9月外貿盈餘的新低記錄,不提那個「新高」。如此看來,形勢卻大不妙。而早這兩天發布的2001年外貿白皮書則預測今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增長10%,但是首9月僅增長9%,其時發生「9.11」事件已經1個月左右了,就是扣除印刷出版的時間,也應該緊急修訂,以便得出較確實的數字。
也許,北京方面對美國經濟衰退和「9.11」給大陸經濟造成的影響估計不足,甚至認為有益。例如,5月中旬在斯里蘭卡訪問的朱鎔基回答記者問題時說:「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國內需求,所以不論外界發生什麼情況,中國經濟都將按照7∼8%的增長速度發展。」數字可以自己編造,但是一口咬定不受影響則未免太武斷了。
9月20日,也就是「9.11」事件後1個多星期,正在香港的國家計委副主任李鐵軍就表示該事件不會影響大陸經濟,不需要為此調整原來的目標。但是,外經貿部副部長張祥承認「9.11」同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明顯是負面的。然而一些專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又估計中國大陸將成為外國資金的避風港,從而增加外資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如此說來,這影響還是好影響。
10月16日在廣州開幕的秋季交易會上,客商已經明顯減少。朱鎔基親自參加開幕式打氣,並且會見香港商人等等,無不說明朱鎔基也預見到情況並不太好。最近因為股市要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險基金而導致股市大跌,朱鎔基因此作出妥協停止減持。在入世前不把股市泡沫擠破而停止減持,可見擔心股市暴跌的後果比加入世貿的風險嚴重得多。這表明目前大陸經濟表面上的一枝獨秀掩蓋了內部的許多隱憂。到了11月上旬朱鎔基出席汶萊的東協峰會,他不得不承認「9.11」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明年將會顯現出來。
一般來說,面對外界,中共官員和媒體「報喜」會多一些,宣傳誘人的前景而吸引更多的資金以推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目前大陸經濟的發展主要還靠外資的投入,而不是改革併發出來的生產能力。而一些跨國企業對大陸經濟的評估美妙得不得了,甚至超過中共當局自己的說法,顯然地,如果不是對大陸情況不太瞭解,就是有意討好,以便為自己創造商機。但是結果可能是自欺欺人。如何對大陸的經濟狀況同它的前景有實事求是的評估,是擺在學界和商界面前的艱辛工作。做好這個工作,才能正確評估入會對中國所會造成的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