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品房市場探秘
7月份中共國務院公布了11個大類商品的價格仍屬於國家直接控制的範圍,不用說,住房不在其中。但是國家不直接控制,不等於就是市場能夠自主調節的了。世界上沒有抽象的市場,只有具體的市場,其實「不直接的直接」多得很、厲害得很。我的觀察是:除了地位最低的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與利潤很低的日用小百貨、家用電器外,凡是與「事實壟斷」聯成一體的商品,大多數都存在著「直接控制」的陰影。住房市場就是其中之一。住房市場的「直控性」由這樣幾個因素決定:
(一)土地的壟斷;
(二)城市規劃審批權的壟斷;
(三)主要由貸款機制決定的經營資格的事實壟斷,沒有相當的關係想經營房地產,沒門;
(四)按揭的詭秘引誘和消費者亟待改善住房的願望壓迫,例如有穩定工資收入的無房戶、擁擠戶等等,我懷疑政府先後幾次大規模住房普查,主要就是為房地產商人估量還有多少「獵物」提供依據,而不是主要為如何盡快解決困難戶提供決策依據。「安居房」、「經濟實用房」的普遍奇缺和並不經濟的價格便是我存此懷疑的證據。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像股市主要是為了圈錢一樣,房地產市場也主要是為了從消費者口袋裡掏錢,對於大多數普通購房者來說,不但要將你的現錢掏空,還要將你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大部分收入,提前掏定--按揭政策的實質即在此!
我對大陸住房市場有這樣八個疑問:
首先,這幾年總的來說建築材料的價格是穩中有降的。而據介紹,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調研組曾證明:住房每平方米開發價格只需450元左右。這當然是全國的平均造價。算上這稅那費,平均1,000元成本總夠了吧。那麼,例如北京已經基本見不到5,000元/平方米、南京已經基本見不到3,000元/平方米,而且是在政府不斷減少收費項目,例如南京今年先後減少近百項,可商品房價格還是一路飆升,(廣州等因過度開發而出現例外)這是為什麼?
第二,北京市已經實行商品房價格構成公開,但是,這個公開仍然是很粗、很籠統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公布得細一些?尤其是其它地方為什麼不實行公開?為什麼不能重視購房者的質疑?許多地方政府強行規定商品房價格的下限卻沒有聽證制度。這是不是政府與開發商一體化?
第三,正如最近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披露的那樣,商品房虛假廣告滿天飛(據統計僅次於藥品類虛假廣告),北京7,000∼8,000元/平方米的商品房竟然也有裂縫。面對大量的質量、小區環境與廣告嚴重不符的現實,政府為什麼沒有切實地保護購房者權益的措施?
第四,對於大量存在的商品房面積短斤缺兩的現象,政府為什麼不能提供類似於農貿市場「公平秤」那樣的服務?
第五,辦理按揭由銀行代收的「律師代理費」是不是亂收費?掛名代理的律師事務所門朝南、還是朝北、代理律師姓甚名誰購房者都不知道,根本不存在任何代理,憑什麼收取幾百元的律師代理費?
第六,既然是開發商與購房者直接進行買賣,根本沒有其它方面提供什麼「交易服務」、「綜合服務」,那麼,購房者除了繳納「契稅」外,又憑什麼還要繳納「交易服務費」、「綜合服務費」?
在南京,辦理按揭公證也只要繳納80元公證費。而中國人民銀行江蘇分行卻要為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代收「抵押登記費」418元。顧名思義,抵押登記也就是將何年何月、購房者姓甚名誰、家住何處等等一一備明罷了,怎麼要418元呢?
第七,在南京,銀行代收「保險費」3,000元左右,銀行工作人員沒有一個能夠回答這保險費是哪家保險公司的什麼險種,只是說「必須繳保險費,否則貸款不給辦!這是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實行按揭時的文件上就定死的,商業銀行也一樣要收的」可同在南京,銀行間收取同一費種的數額卻不同,購房者與報紙多次提出質疑卻得不到應有的答覆,這又是為什麼?
8月14日早晨7:20分,我打電話到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新聞熱線》(電話:010-68508096),通了,但沒人接聽;7:45分我又打,聽得出來,接電話話的是一個小夥子;問上述中行(代)收費合理不合理、節目組瞭解不瞭解相關政策,小夥子回答得非常幹脆:「這方面觀眾早就有很多反映了,我們記錄後都交到臺裡領導那裡,由他們決定採訪不採訪有關政府部門,採訪了播報不播報還得領導決定。」我又問:「既然早就有很多購房觀眾反映了,那麼現在有沒有解答呢?」「這你就不要追問了。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我們的輿論導向必須考慮到國情。」是不是因為法律規定了「各級人民法院不受理涉及國家法規、政策的訴訟」,我們的政府就可以依仗發文件的權力帶頭亂收費?
第八,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物業管理公司都是搭房地產公司的班機從天而降?由業主委員會公開招標物業管理如此簡單的辦法,為什麼政府就是不能夠真正支持實行、相反,在業主與物管發生矛盾時,一般總是偏袒物管方?物價部門審批物管收費價格憑什麼不徵求業主意見?
實際存在的有關問題遠遠不止這些。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政府重視,否則政府就是失職,就是有意無意地縱容失序了。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