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導演與她們的作品
〔德國〕瑪格雷特.馮.特洛塔:《諾言》生於柏林、曾在慕尼黑和巴黎攻讀德國文學和拉丁文學的馮.特洛塔(MargaretheVonTrotta),從1968起開始接觸電影,起初她是個演員,10年後開始擔任劇作和副導。作為德國新電影的中堅,她的作品探討了女性、政治、電影三者之間的可能性。1981年,表現極權主義下一對姐妹掙扎的影片《德國姐妹》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那是一部呈現德國不穩定政權下其世界觀的影片。此後從《羅莎.盧森堡》到《朋友與丈夫》等作品更是趨向於女性文本主義的表達。她說:「歷史背景往往只是電影的開端,而不是我的焦點,在大環境下女性如何去生活才是我的興趣所在。」《諾言》(DasVersprechen)拍攝於1994年,是她近年的代表作。1961年的秋天,一對戀人---索菲和康拉德企圖越過柏林牆逃往西柏林,卻只有索菲成功。兩人從此相隔兩地,但任憑歲月流逝,他們的相戀之情卻絲毫未變。1989年冬天,柏林牆倒塌,這對戀人終於在史普累河橋上團聚。
〔紐西蘭〕簡.坎皮恩:《鋼琴課》
在《小甜心》、《貴婦人的肖像》、《我的同桌天使》、《聖煙》這一系列的作品中,《鋼琴課》(ThePiano)無疑是簡.坎皮恩(JaneCampion)這位澳洲女導演最聞名的電影。簡.坎皮恩出生在一個演藝家庭,父母均為舞臺演員。她曾在威靈頓大學主修人類學,1984年從澳洲影視學院畢業後開始拍攝電視片。1989年的處女作長片《小甜心》充分表現了她對女性感觸描寫的細膩圓潤,獲得澳洲影協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大獎。僅4年後,39歲的簡.坎皮恩憑藉《鋼琴課》中展呈出來的獨特女性電影美學,在戛納捧起了金棕櫚獎盃。有人說此片是以「女性覺醒」為出發點的佳作。簡.坎皮恩自稱拍電影最重要的是自己通過創作,能開啟一條與自我溝通的渠道。而《鋼琴課》不僅讓簡.坎皮恩成為揚名國際的大導演,她的摯友吉利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Armstrong)由此得以進入好萊塢體制,拍攝《小婦人》;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得到執導《Loaded》的機會。
〔英國〕薩莉.波特:《奧蘭多》
在眾多女性導演中,薩莉.波特(SallyPotter)是不可或缺又極為獨特的一位,她不僅關心女性身份,而且是真正的女性主義者。在她最出色的作品《奧蘭多》(Orlando)中,她對傳統價值觀所建構的女性形象作出了強烈批判,並且嘗試解構性別與階級等等的權利構架。這部根據同樣身為女性的著名文學家吳爾芙作品改編的影片,有著濃厚的魔幻色彩,主人翁奧蘭多是英國貴族,年輕時深受女王伊莉莎白寵幸,擁有「不凋萎,不老去」的賜福。以後400年間,他/她經歷了各種重生與洗禮,最後從性別的錯亂中覺醒過來,成為一個20世紀的獨立女性。此後薩莉.波特沉寂多年,1997年,舞蹈演員出身的她親自出演了《探戈課》,進一步探討兩性中的女性地位問題。2000她又推出了最新作品《哭泣的男人》。
〔法國〕阿涅斯.瓦爾達:《天涯淪落女》
孤獨、流浪是阿涅斯.瓦爾達(AgnesVarda)永恆的主題。瓦爾達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主修過文學與攝影。1954年,她導演首部劇情長片《LaPointeCourte》。1964年,推出代表作《幸福》,該片深刻描寫了人生的殘酷與孤獨,她善於運用靜態手法營造出浪漫氣氛。1962年1月9日阿涅斯.瓦爾達與比她年輕4歲的法國名導演傑克.德米結婚。《天涯淪落女》(Vagabond)描寫神秘、反叛的女子莫納如何在寒冬流浪,最後凍死田溝的傷感故事,獲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大獎,達到了瓦爾達藝術生涯的顛峰。著名的《攝影棚》寫道,瓦爾達「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般桀驁、機敏,善於捕捉時代氣息,通過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與實踐,她終於成功」。
〔波蘭〕安吉妮斯卡.荷蘭:《心之全蝕》
安吉妮斯卡.荷蘭(AgnieszkaHolland)1948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她是著名導演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好友,還曾出演過其作品《生命的烙印》。她和奇耶斯洛夫斯基一樣長期在法國等西歐國家拍攝自己的電影,代表作有《歐洲,歐洲》、《神秘花園》、《情感的禁區》,擅長改編文學名著。《心之全蝕》(TotalEclipse)拍攝於1995年,英國、法國、比利時三國合拍,講述了魏爾倫與蘭波這兩位大詩人的同性戀故事。新婚不久的魏爾倫被蘭波的驚人才華所吸引,難以自拔,甚至當蘭波偷竊珍寶將逃走時,魏爾倫竟拋下即將臨產的妻子隨他一起漂泊。兩年後,蘭波厭倦了這種生活,欲離開魏爾倫,被魏爾倫開槍擊傷。為此,魏爾倫被判入獄兩年……
〔印度〕米拉.奈爾:《男人最疼》
200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MiraNair)開始為世界影壇關注,她的《季風婚宴》獲得了金獅大獎。米拉.奈爾早年以《早安孟買》成名,並拍攝了我們熟悉的《愛經》等作品。《男人最疼》(ThePerezFamily)是她1995年一部通過古巴流亡移民的題材,描寫自由、家庭與愛情的影片。男主人翁浩安.帕萊茲從古巴來到美國,想在「自由國土」上找到自己原有的家庭。但為了對付移民局的檢查,他又不得不「組成」另一個「臨時家庭」,先是找了風騷、熱情的女郎杜蒂做妻子,又找來也姓帕萊茲的瘋癲老人做父親,以及「失散多年」的「兒子」。影像中彷彿透出奈爾柔軟的目光,故事在溫暖的情調中結束……
〔義大利〕麗娜.維爾特米勒:《七美女》
《七美女》(SevenBeauties),描寫主人翁帕斯誇利諾有7個姐妹,他也被人稱為「小白臉」,為維護家庭聲譽,他失手打死了妓院老闆,但以精神病為由躲避了法律的裁決。二戰中,帕斯誇利諾應徵入伍,被派往德國前線,結果作為逃兵被關在集中營裡,為了免於酷刑,他決定以肉體與情感向德國女軍官獻媚……麗娜.維爾特米勒(Linawertmiiller)早年從事舞台劇與木偶劇編導,是義大利戰後最重要的兩位女導演之一〔另一位是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Cavani)〕。本片與後者的作品《午夜守門人》(TheNightPorter)同是「義大利七十年代側面反思戰爭的佳作」。維爾特米勒從20世紀70年代起,同演員季阿尼尼合作拍攝了《咪咪的誘惑》、《愛與亂世》、《踩過界》、《七美女》等多部喜劇風格影片。
〔香港〕許鞍華:《客途秋恨》
香港出過張婉婷、羅卓瑤等女導演,但地位最高的自然是許鞍華。原籍遼寧鞍山的許鞍華曾在香港大學進修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後在倫敦攻讀電影。回港後擔任著名導演胡金銓的助手。1979年導演首部影片《瘋劫》,之後的《投奔怒海》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成為香港新潮導演的中堅力量。由吳念真編劇、陸小芬與張曼玉主演的《客途秋恨》是許鞍華中期的優秀作品。影片可看作許鞍華的半自傳故事,影片中一對母女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在許鞍華的鏡頭下被鋪陳得細膩動人,某些片段甚至令人落淚。
- 關鍵字搜索:
-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