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已成「禿了尾巴的龍」

驚聞孕育中華文化的母親河源頭干流連續多年跨年度斷流,專家據此把黃河描述成為一條「禿了尾巴的龍」。記者在風雪封路之前趕赴黃河源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親眼目睹了黃河源頭干流已成內陸河段。

在黃河源區---扎陵湖、鄂陵湖湖區,記者看到的是扎陵湖出水口至鄂陵湖入水口的河段,幾乎沒有出水量,整個河段不是「連地凍」、就是沒有水流。記者所見的河段幾乎完全是裸露的河床。從西寧到瑪多縣再到黃河源區,記者在震驚大自然在創造神奇之餘,也看到了江河源頭降水減少、湖泊消失、草場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劇、黃河斷流的情況。

走在即將雪凍的路上,記者見到的不是那洶湧澎湃、滔滔東去的黃河源水,而是一段段細小的流水、一灘灘低淺的水窪。按西寧水文勘測局範世雄主任工程師的說法就是,「黃河源頭干流已成內陸河段了」。主管畜牧業的瑪多縣副縣長李發吉表示「由於乾旱,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母親河在源頭出現斷流」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據李發吉縣長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以來源頭出現前所未有的斷流;1997年1月至3月黃河在國道214線(瑪多縣)黃河橋河段出現斷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源頭干流在扎陵湖、鄂陵湖中間再次出現斷流,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據稱,這是在瑪多縣自1955年開展黃河源頭水文勘測工作以來從沒出現過的。

為了探究黃河源頭干流斷流的數據統計,記者走訪了黃河上游水利委員會、青海水文水資源勘測局、西寧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瑪多縣政府、瑪多縣水文巡車分隊等多個部門和人士,但得到的結果是:沒有近幾年黃河源頭干流的水文統計數據。

而過往的數據顯示,黃河源頭干流水源匱乏的情況是越來越嚴重。根據瑪多縣水文站在1993年勘測結果,鄂陵湖出水口最低水位為4248.12米,相應流量為每秒7.80立方米;而在1999年5月24日勘測的結果是,相應流量僅有每秒2.71立方米。扎陵湖出水口至鄂陵湖入水口的河段,出水量只有每秒0.001立方米,出水口7公里處發生斷流,完全裸露的河床長達8公里。

昔日天上來的黃河水只是過去的了。

根據資料顯示,素有「千湖」之稱的瑪多縣有306萬畝水域,佔全縣面積7.38%,湖泊眾多、星羅棋布,黃河自西向東橫貫全縣,流經約350公里。李發吉說,90年代初年瑪多縣有大小湖泊4077個,但目前已不到2000個兩大湖水位近年垂直下降了2米湖面萎縮30米。這位剛到任不久的副縣長感慨地說:「小湖泊消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使得居住在這裡的597戶2981人、118935頭(只)牲畜斷絕了飲水源。」

在李發吉正在撰寫的一份報告中,記者發現了這麼一段沈重的文字,「至今,瑪多縣草場退化了2414.33萬畝,佔天然草場面積70%,是全縣土地面積的63.7%。結果是,38%的牧戶因冬季草場缺草而棄家離走,轉移到別的草場,原建的牲畜暖棚等設施也棄置無用。」「目前,瑪多縣土地沙漠化速度正以年均20%的速率增加,嚴重的草地退化、沙化,惡劣的生態環境已經嚴重威脅著牧民的生存。」

瑪多縣城距黃河源頭紀念碑「牛頭碑」80多公里,越野吉普車在簡易的高原草甸路上行駛時,不時可以看到老鼠從車前跑過,許多被廢棄的草場遍佈鼠洞,老鼠在「快樂地」流竄著。原本草綠的牧場已變成了「黑土灘」。

據統計,「黃河源頭區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灘』型草場退化面積已達3000萬畝,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價值,青海省每年被鼠類啃噬的鮮草達44億公斤,相當少養480萬隻羊,經濟損失達5億多元。」

在扎陵湖鄉的一座寺廟旁,記者採訪了一位世代居住在這片草場的牧民達令奎,他告訴我:這裡的牧場以前非常好,6、7月間,高高的牧草可以沒過小羊羔。那時他家可以養500多隻羊、100多隻氂牛,現在不行了。今年他家只養了100多隻羊、30多頭牛,牧場退化了,牲畜沒草吃了。李縣長也曾告訴過記者,在80年代末期,瑪多縣有60多萬隻(頭)牲畜,據最新統計,目前不到30萬。

幾乎是與天同在的、流淌了千萬年的黃河源水為什麼會越來越少,少得已經讓人感嘆地問道,「黃河未來的源頭在哪裡?」「黃河全長5464公里的記錄將會被改寫嗎?」黃河源頭干流的斷流似乎已經讓中國人、炎黃子孫在疑問著,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源是不是已經在環境惡化中無力地被改變著?「禿了尾巴的龍」是否意味著黃河已經在縮短她全國第二長河的記錄。在記者問到的幾位專家都承認了黃河源頭干流斷流的事實,但對「縮短」這個有重大象征意義的結論不置可否。

消息來源:楚天新聞中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