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導師該為學界之至尊,學界之最高榮譽,但是由於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博士生導師隊伍卻不容樂觀。由於歷史的和現時的種種原因,「博導」隊伍的基本狀況大約是:
年齡偏大。不少「博導」是靠「論資排輩」搞上去的。年齡結構不合理,已成普遍現象。某高校有一個研究所,在國內頗具名氣,7名博導(實際上是6名)中,64歲以上者就有4名。其中一人已經76歲。
身體欠佳;不懂外語,理工科「博導」的狀況估計要比文科的好些;知識老化,有的恐怕連電腦也沒有買;即使買了,有沒有時間用?在這方面,理工科「博導」的情形也會比文科的要好。
文章舉例說,有一位中年政治學者,學問功底深厚,治學態度嚴謹,多年以來,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並在本所「在職」讀博士學位,其關於農村村民自治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然而,他的「博導」沒有去過一次農村,也未寫過一篇關於農村的論文,「指導」作用如何體現?
去年某著名大學一個80多歲的學界泰鬥,在參加自己學生論文答辯的時候,學生論文陳述竟然成了他的催眠曲,而答辯委員會的主席和成員則基本都是他的晚生後輩,大家不忍打斷他的酣夢,於是在老先生的鼾聲中,答辯繼續進行。突然老先生夢中驚醒,以為答辯已近尾聲,於是一邊舉起手,一邊說了聲「表決吧」,答辯委員會眾位成員一愣,但大家都舉起了手,於是全票通過該學生的博士學位,而此時答辯程序剛過一半。
據瞭解,眼下拉關係送禮,在高校學界評聘博士生導師和博士點中頗為盛行。有位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的某著名高校教務處處長私下裡對記者說,他們學校成為博士點,「是花了20萬元買來的」。有位博導評聘的通訊評委拿著一個新款高檔手機,告訴記者,這是某高校為了使自己的某學科爭取上博士點,而給每一位通訊評委贈送的,每次評聘博士點,幾乎所有高校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活動。
作者說,雖然教師的收入和住房狀況已經得到明顯改善,但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發展知識經濟的要求仍然不相適應,仍然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師隊伍仍然不夠穩定。調查顯示,30.9%的教師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進一步統計發現,年輕教師準備跳槽的人更多,45歲以下的教師跳槽的比例(41.4%)明顯高於45歲以上的教師比例(17.6%)。
調查顯示,高校教師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為發展機會、收入、住房和職稱這4個主要方面,有53.7%的人是因為發展的機會,52.8%的人是因為收入,33.9%的人是因為住房,11.6%的人是因為職稱的問題。在影響教師擇業的因素中,是否有良好的發展機會,成為教師尤其是高學歷的優秀教師的首選。
文章說,讓膳食科長申報博士生導師,相當於讓貓參評游泳選手、讓狗參評爬樹能手一樣的荒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荒唐事呢?我看直接的原因是「博導」一職有利可途,而根本原因則是現行高校管理體制中將非教學人員的管理混同於教學人員的管理。
由於「博導」較高的聲譽和社會經濟地位,一些本不是教師的人也想竭力往「博導」隊伍裡鑽。不過,如果高校對「博導」的評聘管理嚴格,無論業外人士怎麼想混個「博導」,都是沒門的。膳食科長名列申報「博導」名單,實際上表明,作為專業技術職務的「博導」,評聘條件把關不嚴。
在一些高校,還存在這麼一個怪圈:一個人只要評上了高級職稱或者聘上了高級職務,他的工資上去了,各項待遇也解決了,但卻再也不用為教學操心。真正在教學一線的,是年輕人。於是,高級職稱和職務的申報評比,逐漸脫離了衡量一個人知識學術水平的標準,轉而成瞭解決個人待遇的標尺。膳食科長參與申報博導,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教師素質下滑的嚴酷現狀和高校人員管理的不合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特別是要將專業技術人員和其他非教學科研崗位人員的管理嚴格區分開來,堵死非專業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和進入專業崗位的門路。如果膳食科長們也可以做「博導」,中國高校的教育質量還有指望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