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成傀儡
唐睿宗李旦和哥哥中宗李顯一樣,都是唐朝曾經兩次登上帝位的皇帝。在公元684年,武則天將中宗李顯廢黜,讓李旦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這也是一個傀儡的角色。
武則天在李旦登基之後,下詔將年號改為"文明",又將李旦的長子李成器立為太子。表面的文章做完了之後,李旦便被母親安排到了皇宮中享樂去了,政事則由她繼續把持。剛即位的李旦在後宮裡類似於軟禁,沒有母親的同意,他和皇后不能隨便出宮活動。即使在皇宮內部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做事。說他是傀儡或許還不夠格--傀儡起碼要在皇帝寶座上坐一坐,他連寶座也不能常坐。
到了六年以後,在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廢掉了唐朝的國號,改成了"周"。李旦雖然被立為皇嗣,又賜姓武,但他的地位沒有什麼改變,還是個傀儡性的人物。
被姑姑武則天封成魏王的武承嗣很想代替李旦做皇嗣,準備以後繼承姑姑的帝位。為了達到目的,他千方百計地活動,但武則天卻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最終認清了立皇嗣的重要性,打消了立武承嗣為皇嗣的想法,這使武承嗣非常惱怒,於是收買武則天的貼身侍婢團兒,讓她誣陷李旦原來的劉皇后和竇德妃,說她們夜裡常一起詛咒武則天。武則天一聽大怒,也不辯真假就下令將她們二人凌遲處死。
主動放棄帝位繼承權
接著,武承嗣又誣陷李旦要謀反,在大臣們的極力勸說下,武則天才打消了制裁李旦的想法。命雖然保住了,但李旦卻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對皇位的事沒有了一點興趣,提出放棄以後的繼承權。最後,武則天在大臣的建議下,將李顯又秘密接回來,立為皇位繼承人,李旦則降為相王。後來,武則天病重時,大臣們發動政變,讓武則天讓出了皇位,李顯即位,還是中宗。
從朝廷糾紛中解脫出來之後,李旦對書法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練書法上了。最後,他的草書和隸書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和當時的一些書法家相比了。
第二次登基
到了公元710年,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她們想立中宗的兒子李重茂做太子,由韋皇后主持朝政,像原來的武則天一樣逐漸向女皇過渡。但還沒等她們的計畫實施,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搶先發動了兵變,除掉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等人,李旦在他們的擁立下,再次登上了不再感興趣的皇帝寶座。
立太子李隆基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李旦處理得比較好。他的長子是李成器,但李隆基的兵變之功顯然比他的哥哥要大得多。這讓李旦為難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李成器提出把太子之位讓給弟弟,同時,大臣們也支持立李隆基。李旦在立李隆基為太子後,又封長子李成器為雍州牧,並兼太子太師,地位也很高。這樣便將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較好地解決了。
初期的改革成效
再次即位的初期,李旦在李隆基和李隆基推薦的宰相姚崇、宋璟的鼎力輔佐下,政績頗為突出,在選官制度、平反冤假錯案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如選官制度,在韋皇后時期被破壞,李旦登基之後,重新恢復了由吏部和兵部分別選拔文官和武官的制度,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時,將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等人私自賣出的官位也全部撤消,還將各個公主府上的一些官員廢黜。另外,對於以前韋皇后等人製造的冤案也進行了平反。
第二年開始昏庸
在即位的第二年,睿宗李旦便沒有了原來的魄力,一下子變得昏庸以來。在官員的選任上,不辯忠姦,將一些姦佞之臣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嚴重敗壞了朝政。典型的人物是崔湜(音拾),他本來是個小小的考功員外郎,因為與上官婉兒有私情,通過婉兒向中宗說情,終於得到了宰相之位。時間不長,他就因為選拔官吏時接受賄賂而被罷官。等到韋皇后專權之後,他又重新當上了宰相。等到睿宗李旦即位後,很快又將他免官,他並不灰心,找到太平公主後,通過她向李旦求情,宰相之位又一次到了手。從崔湜幾次宰相職位的失而復得,可以看出李旦時期政治是何等黑暗。
在李旦即位的第二年,因為聽從太平公主的話,任用了很多的姦佞之臣,結果導致了政治的黑暗與混亂。
太平公主的夢想是像母親武則天一樣有朝一日做女皇,在李旦登基的第二年,通過爭奪,利用李旦對他的信任,逐漸佔據了上風,使李隆基喪失了主持朝政的權力,李隆基的得力助手、宰相姚崇和宋璟也被罷職。
不愛皇權讓帝位
李旦因為以前母親的所作所為,加上自己所受的苦難,對皇帝這個人人喜歡的權位沒有了什麼興趣,一直想早點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自己去做逍遙自在、清閑無事的太上皇。
公元711年,即李旦重新登基的第二年的二月,李旦傳下詔書,要太子李隆基行使監國之權,這類似於全權執政官。兩個月後,又召來三品以上的重臣商議傳太子皇位的事。由於這時大多數的人已經倒向公主一派,所以沒有人敢表示同意。加上公主一派的極力反對,李旦便採取了一個過渡的方式:太子全權處理政事,其他軍國大事、死刑的批准、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等,先與太子商議,拿出處理意見,再由他最後決斷。
太平公主對此很不滿意,一直想將李隆基除掉,掃除自己以後做女皇的一大障礙。在公元712年的七月,彗星在天空出現,這在封建社會時被認為是一種凶兆,所以,太平公主趕忙採取了行動:唆使一個術士向李旦說李隆基要篡位做皇帝了。沒想到,這一著非但沒有讓李旦廢黜李隆基,反而使李旦做出了馬上傳位給李隆基的決定。無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順水推舟,建議李旦禪讓皇位,但同時她又提了一個條件:由她掌握朝政大權。李旦不好讓太平公主失望,勉強同意了。
712年的八月,李旦正式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在名稱上做了嚴格規定:李旦自稱還是皇帝用的"朕",下的詔書叫做"誥",每隔五天在太極殿聽政一次,處理政務。至於李隆基則自稱為"予",下的詔書則叫做"制"或"敕",以示區別,李隆基的辦事地點在武德殿。另外,還對職權做了區分:四品以下的官員任免由李隆基來負責決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則由太上皇李旦親自決斷。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到713年日趨激烈,最後,還是李隆基先下了手,將太平公主一派基本上誅殺清除,做了真正的皇帝,開始開創唐朝的全盛時期。
李旦在歷史上稱帝的次數雖然有兩次,算得上是多的,但時間很短,前後只有兩年。讓位後又活了四年,在716年病逝,死時虛歲五十五。李旦的謚號是"玄真大聖大興皇帝",廟號是"睿宗"。死後被葬在了橋陵,即現在陝西蒲城縣豐山。
李旦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政績,但他果斷地讓位,還算是很明智的,讓兒子李隆基有了施展才幹抱負的機會,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李隆基確實沒有辜負他的希望。
中華文化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睿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