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難忘的十大哭片 誰讓你的眼淚在飛
如果一部電影讓我們淚流滿面,我們很容易覺得它是一部好電影,雖然這樣的判斷未必準確。觀眾的眼淚,是他們投入劇情的標誌,是與銀幕之間的情感潤滑劑,也常常是票房的有力保障。比如,剛剛上映的國產電影《我的兄弟姐妹》,賣點就在眼淚上,首映式還向觀眾發放手絹。煽情的手段,中外皆有,以下「十大哭片」,就是例證。-《紅樓夢》:這部越劇電影1962年公映,徐玉蘭、王文娟扮演的寶玉、黛玉讓無數人淚下,「文革」之後重映時電影院裡仍然一片抽泣聲。特別是黛玉含恨而死,寶玉哭靈的經典場景,讓人有撕心裂肺之痛。
-《賣花姑娘》:70年代放映的經典朝鮮電影,深深刻在一代人的記憶中。伴隨著著名的主題歌優美的旋律,眼前浮現出女主人翁單薄的身影、淒慘的命運,眼淚就不可抑制地流淌。
-《忠誠》:這部埃及電影映於80年代。女主人翁一方面與她照料的男病人暗生情愫,另一方面堅定地保持著對丈夫的忠誠,受盡煎熬。觀眾攥緊手絹的原因除了感動和同情,恐怕還因為它觸及了心中的痛楚。
-《搭錯車》:一個老人靠拾破爛養大了女兒,女兒成了當紅的歌星,虛榮心妨礙了父女的感情,女兒悔悟的時候,父親卻已告別人世。應該說,《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是否》這些動人的歌使觀眾的眼淚更有價值。
-《媽媽再愛我一次》:比父女情更動人的一定是母子情。母親被迫與相依為命的兒子分離,變成了瘋子。這部80年代放映的臺灣電影讓觀眾們哭濕了一塊塊手絹,母子分離時,「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響起,銀幕上下一片號啕聲。此片讓觀眾第一次有了進電影院帶手絹的準備。
-《廊橋遺夢》:觀眾們把看小說時尚未流出的淚水都攢到了電影院裡。這部電影的轟動在於它觸及了當代中國人普遍要面對的倫理問題,讓人觸景生情,眼淚是為自己流的,不是為伊斯特伍德和斯特里普。
-《泰坦尼克》:90年代美國電影煽情的手段益發成熟,幾乎能準確地估計到觀眾不同階段的生理反應。此片把全劇的高潮放在片尾,傑克與露絲在冰冷的海水裡訣別,愛情到頂點了,生命升華了,觀眾的眼淚也像「海洋之星」一樣在影院的黑暗中閃耀。不中計的人,往往被認為「鐵石心腸」。
-《小鞋子》:似乎只有伊朗電影能把窮人的心靈描繪得如此美好,把樸素的情節連綴得如此動人。小男孩千方百計只是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子,當他衝向終點的一刻,觀眾為他喝采也為他流淚。這是真正的感動。
-《黑暗中的舞者》:力量也是能讓人流淚的。這部電影講的不僅是一個善良的女性含冤而死的故事,不僅是偉大的母愛,它的背後,是黑暗的人性和政治。黑暗讓人絕望,而黑暗中的歌聲和舞蹈就只能讓人流淚。
-《我的兄弟姐妹》:延續了父女情、母子情的是手足情。這部電影的構思並不新奇,不過骨肉分離永遠是勾眼淚的題材。小演員們憨憨的,比較動人。他們成人了,感動就消失了。所以,這類影片的定律是一定要有孩子,要有幸福的童年,要有天倫之樂,然後橫禍襲來,骨肉離散,哭天搶地,最後加一個團圓的結尾。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